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学斌儿童小说《咫尺天堂》:在伤痛中长大与飞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08: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李学斌一直保持着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双管齐下的状态,他的文学理想、审美品位和阅读眼光,奠定了他创作的高起点和高品位。2010年 前后,他完成了从“儿童文学创作型理论研究者”到“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型创作者”的角色转换,工作的压力、人生重心的转移使得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减少,但他并 未放弃,一直在积累自我并寻求创作新突破——新作《咫尺天堂》就是有力的证明。
  我有幸成为《咫尺天堂》较早的阅读者。该书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展现了11岁男孩纪超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妈妈不幸因病去世后内心的伤痛以及精神的成长。在阅读中,我一边跟随小主人公欢笑、落泪,一边为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勇敢直面“死亡”而暗暗捏汗。
  首先,新作《咫尺天堂》让人欣喜地看到作家在他擅长的男孩形象和精神成长的审美观照上有了新的进展。
  许多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都展现了无忧无虑、调皮顽劣、蓬勃潇洒的男孩的生命状态,透过一个个男孩子的生命状态观照一个时代儿童的生命状态,由 此表现了童趣、童心的文学主题,符合儿童天性和阅读审美期待。19世纪以来,“顽童”逐渐成为儿童文学中最主要的形象类别,如“童话外婆”林格伦笔下的淘 气包埃米尔、法国著名的小淘气尼古拉、意大利万巴的9岁顽童加尼诺、永远长不大的男孩彼得·潘、曹文轩笔下的男孩桑桑、秦文君小说中的男生贾里、梅子涵故 事里的戴小桥……他们的生命是如此鲜活生动,在阳光下绽放着热烈、欢笑和飞扬。李学斌也是男孩形象的写作高手,从处女作《追赶风车的男孩》到《蔚蓝色的夏 天》,从《走出麦地》到《金色的手指》,李学斌在多篇作品中生动描写了农家少年的生活艰辛和自我成长以及精神人格的创建过程,也带来了质朴、高远、苍凉的 西部气息,成就了他与众不同、卓而不凡的文学风貌和品格。在这些作品中,他成功塑造了一些在艰辛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善良懂事而勇敢坚强的男孩形象。新作 《咫尺天堂》又带来了一个新的男孩形象——纪超,这是一个学业优秀、懂事可爱、乐观坚强的阳光男孩,是一个丰富多彩、见多识广、纯真敏感的都市男孩。
  全书从纪超四年级的暑假生活开始。“快乐老家”一段展现了纪超在回归乡村和自然怀抱中完全松弛的自由生命状态,而接下来的北京旅行,参观长城、 军事博物馆也是现代都市孩子普遍的生活富足、备受呵护的真实生活。而这种真实的儿童生活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现代社会信息含量, 除了以前经常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实验课、足球赛、讲故事比赛等等,日记中还展现了真人CS体验的班级活动、图书管理员的竞聘、班级的QQ群以及“黑 客”事件、参与商场科技周宣传的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现代儿童生活的纷繁复杂与丰富多彩。可以说,全书的前半部分(第1~6章)对当下儿童生 活的描写相当精彩,栩栩如生地描摹了现代儿童轻松自在、快乐阳光的生命状态。一位学者曾经把李学斌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书写自我童年到以父性关怀写作 当下孩子,再到创作真正的诗性童年空间”,并预言其“第三阶段尚需时日,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咫尺天堂》的推出可视为作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 全书笔触真实自然、细腻生动,以一篇篇好玩、好笑而又感人肺腑的日记零距离地展现了都市男孩纪超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趣事、疑事、糗事,点点滴滴,简单拙 朴,真情流露,毫无距离和隔膜,创建了“真正的诗性童年空间”。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全书后半部分的叙事基调渐渐沉郁,尤其是从114页开始,疾病和死亡的阴影来袭,逐渐笼罩了纪超的家庭和他的幼小心灵。纪超 在种种困扰、磨砺中逐渐长大,从一个没心没肺、嘻嘻哈哈、轻松自在的中年级学生成长为一个面对更多考试、更大学习压力的高年级学生,他在日记中记述了妈妈 从患病、治疗到去世的过程,以及在那些黑暗日子里自己内心的孤独和伤痛,这些描写都让人感同身受、感叹唏嘘,让读者看到了他“为坚强而歌”的内心挣扎与成 长,无不跟随其而哀而痛而流泪,想必这也是本书受到小读者热评、说它动人之极的缘故吧。
  这让我想起彼得·潘,那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选择在永无岛上无忧无虑,而他的朋友温迪等人选择了回家。是的,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但也需要让他们回到人间、回到现实,去面对和承受长大带来的责任、苦痛、分离、沉重与艰辛,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其面对困难的勇气、乐观、豁达、超越及不屈不 挠的精神,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真实的生活,建立自己的人格,书写自己的人生。因此,与彼得·潘相比,纪超这个普通至极的男孩子可谓是真实的勇敢者。
  《咫尺天堂》深刻触动我的另一点是该书对死亡的直面,并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叙述失去至亲的整个过程。我一度不大能够接受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死 亡,担心死亡的沉重、残酷、悲凉、哀恸是孩子们无法接受的,会给他们心理上留下无法弥补的伤痛,或者由此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也深深明白,每个人必然会 面临和见证生命的枯萎和凋零,鱼缸的金鱼不再游来游去、花儿的凋谢、亲人的去世……在死亡主题的作品中往往内蕴着深刻的儿童成长的指向性,因为在儿童所要 经历的各种成长考验中,生离死别的伤痛无疑是最沉重的,智慧、真实地把死亡的真相传达给儿童也是必要和不容回避的。如果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以适当的方式表现 死亡,通过阅读认识、触摸和感知死亡,以审美的力量消除和安抚孩子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将对其达到精神生命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小美人鱼化作泡沫升 上天空、获得一个不朽的灵魂时,她的死亡带给儿童的不仅是哀伤,还有更多的舒展、轻快和慰藉,因为这样的生命消逝是向上的、轻扬的、美丽的,蕴含着对真善 美的肯定和讴歌,对自我超越和彼岸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咫尺天堂》中,作家仿佛在纪超的生活中画出了一条无形的线,线的一边是轻松自在、喧哗放纵,一边是紧张、孤独与伤痛。全书一开始,纪超和每 个孩子一样享受着妈妈的陪伴、呵护、理解和关爱,心里装满了温暖和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病魔的狰狞来袭使妈妈一天天变得羸弱,最后被死神无情带走。在整 个过程中,从纪超拒绝相信妈妈绝症的这一事实,到他慢慢学会照顾自己、关爱妈妈、分担爸爸的压力,其成长是清晰可见的,而到最后,他在考场上写出《为坚强 而歌》的好作文,他在妈妈的精神感召下变得坚强、超越。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是秉承和坚守还原儿童生活真实这一原则的,纪超面对妈妈即将离去时的无助和孤 独以及妈妈离去后内心的悲痛,体现在文字中都是那样的朴素而简单,毫无矫揉造作和半点煽情,但是细心的读者一定会读到日记里多次写到家中的冷清、凄凉、寂 寞。直到全书第180页,老师的一次错怪迫使纪超吐露实情,而同学的同病相怜使他的情感得到了一次彻底爆发,课堂上的痛哭抒发了一个小小少年多少日子的压 抑和恐惧!
  在书中,作家对“妈妈”的刻画是饱含深意的。通过儿子日记字里行间的点滴小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勾勒出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在儿子的眼睛 里,妈妈不仅是一个好学上进、业务精湛、乐于助人的好医生,而且是一个关爱和理解孩子的好妈妈,不仅无微不至照料他的生活,而且对他的做人做事有严格要 求。病魔缠身后,妈妈一直是冷静、理性和隐忍的,也是坚强乐观的,她从未怨天尤人、悲观哭泣,而是坚忍、顽强地和病魔抗争,她眷恋生命,疼爱儿子,想尽办 法来帮助儿子顺利过渡失去母亲的苦痛。她所做的一切为儿子树立起人生榜样,也让所有的读者流泪。而这一人物的光彩,也正是作家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的潜在 流露,在儿童文学创作多元和混杂的今天,作家选择坚守自己的使命和文学理想,对儿童心灵的困惑、精神的伤痛矛盾挣扎予以审美的观照和引导,体现了其使命 感。
  正是出于这样的审美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不露痕迹的叙事设置:全书不是以死亡开始,也不是以死亡结束,全书的开始是纪超一家正常温馨的生活, 全书结束时,纪超的生活仍然在继续,所不同的是,妈妈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她从纪超的身边离去,却走到了纪超的生命里、灵魂中!全书引导孩子实现了直面 死亡后的心灵愈合和精神超越:也许死神残酷地终止了亲人的生命,但一切都不会彻底消失,因为回忆还在,那些曾经拥有过的温暖、甜蜜、欢笑都还在;那个人到 你的记忆里、生命里继续活着、永远活着,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和意义。而依旧活在世上的我们,也走出伤痛,继续健康、快乐地活着。《咫尺天堂》的题名想必 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吧,当所有的爱永驻心间,天堂也就在咫尺之间,触手可及。
  很多年前,作为青年批评家的李学斌就一直在“呼唤一种在艺术表达上与少年儿童读者现实审美期待相吻合的艺术实现方式”,我想《咫尺天堂》就是他 美学理想的产物。该书选择了日记体的形式进行写作,按照日记体小说的特征,多半是用连缀的数则日记将内容相互关联起来,而其中并无需叙述的语言进行交代勾 连,让情节的发展暗暗蕴含于日记的内容之中,又可以直接表达人物心情,凡此种种,皆是为了表现小说主旨服务。日记体一直是儿童文学作家喜欢选用的叙事方 式,便于以自由活泼的行笔、趣味横生的角度活灵活现、纤毫毕现地叙写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不过随着《小屁孩日记》的全球热销,爆笑日记、搞笑日记一时成风, 各国、各语种都有,比如说《古罗马日记》等,《咫尺天堂》与这些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旨归。书中的每一篇日记、周记都出自一个小学生纪超之手,记载了他 在生活、学习中的种种趣事、疑事、糗事,看似毫无关联,但相互呼应,自然呈现出小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所思所想等。全书通过一篇篇真实生动的儿童 生活日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阅读之时仿佛聆听到小主人公的心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扰磨砺、他的孤单恐惧,都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真实体会。
  因为该书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学生,所以作家有意识地使用了自然平实、符合童年思维和认知状态的儿童语言,但通读全书,隐隐感到一些情节叙述还 不够饱满,情感的浓度也略有点淡薄。我想,这或许是由作家富含文化底蕴和个性色彩的叙事语言与虚拟日记里儿童稚态的语言表达之间的某种错位造成的。但从美 学追求上看,作家在虚拟日记里既没有故作艰深,也没有玩弄玄虚,而是在单纯稚拙、质朴平易中传递出对童年深邃永恒的观照,这一点委实不易。在此意义上, 《咫尺天堂》堪称近来儿童小说的佳作,未来必将受到更多的注目和认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23 22:23 , Processed in 0.097433 second(s), 16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