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走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22:17: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到美国时,问路闹过笑话。问美国人,从这里到某个地方要多长时间,人家说1个小时。我走哇走哇,足足走了半天才到。心里骂娘,这人不厚道,蒙我。后来才闹明白,美国人出门都是开车,他们没有步行的概念,1个小时是指开车。一问一答,两个概念,整岔了。


  倒退30年,中国人别说开车,看到汽车都稀罕。出门都是靠两条腿步行,戏称“11路汽车”。我在农村插队那会儿,为了去镇上看一场电影,来回走30里路。那时一天走几十里,玩似的。现在时髦的说法叫低碳出行,那时几乎人人都是低碳出行,你想“高碳”也办不到。

  继续穿越,中国古代那会儿,出门全是步行。秀才进京赶考,提前一年半载就上路了,有钱的书生雇个书童或脚夫挑着行李,没钱的书生只能练自己了。一年半载在路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包括巧结良缘的美事,张生遇到了崔莺莺,梁山伯遇到了祝英台,还有书生在荒宅古寺中遇到了狐仙,这都是低碳出行的意外收获。要是坐飞机个把小时到了,和左邻右舍话都说不上一句,更别提什么结良缘了。一年半载在路上,书生可以了解民间疾苦,接触人土风情,游览江山风景,既丰富了阅历,又陶冶了情怀,都是步行的好处。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代文豪,哪个不是遍访名山大川,留下一路传世佳作。庐山、泰山、黄山、赤壁、黄鹤楼、鹳雀楼……诗人的诗句为名山大川增辉添色。壮丽的景色激活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徒步游历才能见到美景,见到美景才能写出佳作。


  古代的僧人、道士讲究云游,其目的在于参学、交流、传道、授业、护法。游方僧和道士们四处云游的目的是增加阅历,在云游过程中能更好的悟法,以天地万物之灵洗伐自身的心性,在大自然中探求至高的义理,他们除了四处看风景、化缘、拜访寺庙宫观之外,还负有在途中普渡众生的责任,佛无不可渡之人,有些高深的佛法是在云游中悟出来的。


  步行最艰辛的要算唐僧了,咱不说西游记,说正史,唐僧从长安出发,用了18年的时间,走了5万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游历了110多个国家,取到真经,终成正果。步行最有成就的要算徐霞客,他从22岁起到去世的30多年中,从没有停止游历,一共游历了19个省、市、自治区,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将旅途见闻及考察记录下来,多达2000多万字,存世的《徐霞客游记》仅有40万字。


  中国古代的游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游学,学子学习知识,学者传授知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说过,“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游学从春秋孔子开始,到宋代日盛,成为了游学文化。宋代的许多名师硕儒通过讲学,往往能够给游学之地带来地域文化上的飞跃。同时,游学之士们会将所学到的优秀文化又带到另一个地区,促使另一个地域文化的发展。宋儒们的衣食住行、诗画琴棋、言谈举止、风俗习惯、思想信仰、文化素质等都会被他们带到各地。


  古代的公文传递和邮路也是靠人力步行。为了便于传递的便利,从春秋时建立了驿站,也就是接力的“加油站”。从汉开始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后来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到了唐代,改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接待宾馆。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


  我们都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说的就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为博杨贵妃一笑,命人从岭南飞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从广东到西安有2000多里,按照一日300多里接力跑下来,要7天时间,驿站提供马匹。史书记载“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苏轼在《荔枝叹》,叹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玩命飞马运送荔枝的接力赛,以致“惊尘溅血”,不少人把性命都搭了进去,最后荔枝传到宫中竟如新采摘的一般。


  回到现实。昨天我的车限行,回家只能步行加地铁,我心里起急,一路疾行,为的是赶回家看一场篮球直播。古代没有电视直播球赛,也没有忽高忽低的股票交易;不用赶飞机赶火车,也没有排得密密麻麻的会议、饭局和约会。步行是慢,比起所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都要慢。因为步行慢,我们放弃了步行,我们远离了步行。古代人在步行中游历、游学、云游、游览,现代人坐飞机火车游历、游学,坐缆车游览。还有,用网络游历、游学和游览。目的地我们都到了,只是没有了步行的过程。有人纳闷,古人到过的名山大川,我们也到了,为什么现代人出不了李白、苏轼、王羲之?为什么现在没有传世的书法、绘画、诗歌和文章呢?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行走的过程。


  行走是观察,行走是思考,行走是学习,行走是欣赏。对行走的好处我们完全忽视了,整日里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我们来不及观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学习,来不及欣赏。我们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一地赶到另一地,我们以为步行是浪费时间,我们认为慢是浪费生命。现代出行方式将我们的生活节奏带得越来越快,快是快了,然而,快就那么好吗?慢有什么不好?


  一剑一囊行走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我们的双腿不再有力。得也,失也,在失中得,在得中失。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6-26 18:57 , Processed in 0.103518 second(s), 21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