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在我读初中时,还是一个生僻字。那时我常故作深沉地“创作”朦胧诗。印象中,曾在一首诗里嵌入过“霾”字,同桌竟不认得,我便神气得很。反复品读时,觉得“霾”字为诗篇增色不少,而今思来,着实让人贻笑大方。
如今霾不仅已被老少妇孺所熟知,而且一夜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难怪,前些天,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城市,争先恐后地“被霾”了,雾气腾腾,云烟缭绕,犹如“世界末日”笼罩下的“人间仙境”。
凡事知道得多了,心思就会重起来,我就是这样。从事过几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这方面情况知晓得稍多一些,之后每当看到林林总总的大气污染现象,便不由自主地忿忿着,感觉像有几只刺猬在心里蹦跶。
谁都知道,人可以3天不饮水,但不能3分钟不呼吸,而且大气污染的受害者绝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毕竟谁出门也不可能背着氧气瓶,即便带上口罩,试图拦截那些悬浮颗粒物,但实际收效往往微乎其微。然而,有几人愿意为空气的洁净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呢?
我曾干过不少“狗拿耗子”的事。上周,小区门口停了一辆面包车,排气筒冒着浓重的灰黑色烟。很明显,属于超标排放,估计超标还不少,弄不好可顶几十辆“国Ⅳ”汽车同等条件下的排污量。我路过时看到,忍不住上前劝告司机,说尾气如此排放,一是说明油耗高,经济上不划算,二是影响发动机寿命,三是严重污染环境,建议赶紧维修保养。孰料,话没说完,驾驶员皱着眉,冷冷地瞥一眼,一脚油门走了,留下一路扩散开来的烟雾和我心头扩散不开的闷气。
等公交车,我看到一辆装水泥的翻斗运输车疾驶而过,水泥袋堆放在车上,没有任何覆盖,水泥粉尘迎风恣意四散,路人无不掩鼻躲避。我忍不住想去劝说,可怎能追得上?下班路上,多次看到有人在路旁烧垃圾,树叶、塑料、胶皮混杂一堆,火苗不大,可是黑烟滚滚,气味呛鼻,我劝阻过多次,然而很多时候并不奏效。过年时,邻居家无休止地燃放鞭炮,想去说说,意思意思就行了,春节几天,大气污染指数最容易“爆表”哟。妻子却拉住我,说大过年的,你阻止人家放炮,那岂不是要吵架嘛。
在此我毫无自夸之意,只是觉得,有些人污染了空气,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也连累了同居一城的人们,其他人岂能置若罔闻,无动于衷?
霾,原本沉寂在字典一隅,但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字,这是人们的肆意妄为逼出来的。假如生活中,人们更注重环境保护,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能更为普及,或许霾就不会混沌了我们的视野,仍可能被不少人误读为“lǐ”。
前些天,受邀到一所实验小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知识讲座,总怕孩子们听不明白,讲稿反复修改数遍。但让我倍感惊讶的是,孩子们知识面很宽,对PM2.5、API等知识都能说出一二。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强烈的环境意识,这令人欣喜与欣慰。
一堂讲座,不知孩子们学到了多少,不过他们反而启发和感动了我,我看到了未来蓝天白云的希望。于是就胡乱地想,再过若干年,当天空的霾渐渐淡去,当蓝天白云让我们习以为常时,“霾”会不会又成为生僻字呢?说实话,那正是我所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