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读本体会点滴(郭景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7:41: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学生阅读读本,自己也跟着看看,一边读一边想,觉得收获很大。记录下来,算做教学体会。

  一、由“圣人,人伦之至也。”说教学思想
  冯有兰的〈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谈到中国哲学的特点时强调:“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儒家看来,处理日常的人伦事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圣人,人伦之至也”。意思就是说,把人伦事务处理的最好的人就是圣人。
  我从孟子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三层意思。1、圣人就是把日用人伦做到最好的人。2、想成为圣人,其实也不难,就是把每一件洒扫应对的小事都做好。3、圣人并不神秘,他和我们一样也在做一件一件具体的事务。
  由此,我又想到了教学。老师不是很像学生心目中的圣人吗?教师应该怎么定位自己,学生应该怎么看待老师,儒家思想又一次给了我启发。
  圣人不是玄而又玄,圣人也不是具有特异功能,他所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砺修炼,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老师更不是高而又高,老师也不是神而又神,所以,老师应该明白自己的普通性,明白自己的普通性的理所当然,不以展示普通为耻,不故弄玄虚,不自我高大,实实在在,引领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做为学生,也应该明白,修炼的过程是不可替代的,点铁成金的手指头不是别人给的,探索的路要自己去走。不企望捷径,不等待救世主,从一点一滴做起,抓一分一秒的效用,方能取的真经,得成材之道,摘智慧之果。再说那位法国教授,他是名教授,但我们却看不出他名的独特之处,或者说,他没有满足我们对名教授总有绝招的心理期待,他让习惯崇拜、习惯惊异、习惯被拯救的我们失望了。但我要说的是,名教授的名,也许正在于他的不自我高大,正在于他的不故弄玄虚,正在于他找到了最无新意却又最根本的教学方法。做他的学生也许是枯燥的,或者是失望的,但练出的硬功恐怕是受用终身的。

  二、“不要踩坏我的圆”的魅力
  读周国平的〈智慧的诞生〉一文,让我激动不已。
  他文中提到泰勒撕因为在一个圆内画出了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欢庆,毕达哥拉斯因发现勾股定理而举行百牛大祭。在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城时,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潜心研究一个图形,军人要带他去见罗马统帅,他请求等他解出答案,军人不耐烦,把他杀了,他只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这个人就是阿基米德!
  “不要踩坏我的圆。”这是一位智慧老人的临终遗言!利剑举过头顶,生命悬于一旦,一位还没有从他的思考中回过味来的哲人,蹦出了他最后的呐喊。这是请求,也是怒呵,是痛惜,也是蔑视,更是对科学疯狂的痴迷与令人惊异的执着,在兵戈与肉体相撞的瞬间,佝偻的老人,痴迷的表情,振聋发聩的呐喊,构成一幅悲壮的画面,昭示着生命的大美,宣告着人生的高度. 因为痴迷这个"圆",阿基米德置生命于不顾;因为痴迷这个"圆",阿基米德才敢口出狂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翘起";因为痴迷这个"圆",阿基米德成为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
  与阿基米德一样把痴迷演绎到极限的还有另外一位哲人----苏格拉底,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整天沉迷于哲学的思辩,随便在哪,有个问题想不通,他就站在哪想.有一次,丑陋,光脚,裹一条蓝缕的长袍的苏格拉底,站在广场中央思考问题。夜凉袭来,他一动不动;晓风吹过,他一动不动;为了看苏格拉底是不是要在广场思考一夜的人们,搬来了行李,睡在广场,他们惊异的看着苏格拉底,像看着一个疯子,苏格拉底,浑然不觉,始终一动不动。他把自己站成一座雕塑,一座思考的雕塑,一座爱的雕塑,一座痴迷的探索智慧的雕塑。毕达哥拉斯把哲学创造成“爱智慧”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唯有疯狂的痴迷智慧的人才配得上哲学家这个高贵的名称。
  因为痴迷于哲学,苏格拉底无视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的货物;因为痴迷于哲学,苏格拉底会在大街和随便一位路人进行连环套式的辩论;因为痴迷哲学,苏格拉底在哲学与生命之间毅然选择哲学。雅典教皇说,放弃你的哲学,给你自由,苏格拉底的态度是:宁可被绞死,也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认为哲学的使命就是“认识你自己”,他觉得活人就要不断反省自己,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无价值的”,他用世界佐证哲学,他又用哲学指导人生,他犹如夜空里的星,穿越岁月的风尘,千百年来,将人类智慧的天空照亮。
  “我要走了,我们之间说不定谁更幸福!”,扔下了这么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孤独的智者苏格拉底高贵的走了,留给后人的是遗憾惭悔与追寻智慧与爱的执着与痴迷。

  三、“寻找家园”的路
  赵鑫珊《哲学断想》一文引用德国诗人诺瓦利斯的一句诗,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赵鑫珊说: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
  看来给心找个存放的地方,决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这个行动涉及到哲学。
  人在旅途,身不由己。人流如决堤的洪水,被欲望的魔手推夯着,汹涌前行。你被裹挟着,不能停下脚,不敢喘口气,只有奋力的翻滚,挣扎。你累了,你用困倦的眼睛扫了扫四周,你发现你其实早就被落在后边;或者,即使你发现你后边还有不短的细流,但一看前边,你也会经验一种泄气的无奈:你的前方,有一股巨流正滚滚滔滔,势不可当,飞奔而去。或者,你被踩了一脚,也许你被撞了个趔趄,总之,你真的感觉厌倦了。如土委地,如冻僵的蛇,你只好把自己蜷缩在岁月的角落里。
  你将沉睡?你将调整?你将向何处去?或者在继续前行的路上你要把自己的心寄存在哪一朵芬芳的花里?
  那里应该是个美丽的所在。那里“夹岸桃花,落英缤纷”?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那里“肝胆皆冰雪,表里俱澄澈”?那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那里炊烟是旗帜,烟熏过的咳嗽是音乐?那里心灵可以打盹?那里身心能合一?这是乌托邦吗?人能“斜风细雨不须归”吗?不知道,但是确实很美好。
  你在思考,你在寻找。
  寻找的过程是艰难的。你深知,僚望也是一种幸福。你苦苦的寻找,你试图拨开迷雾,把家园擦亮,然而,“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像水中月,如雾里花,家园总是扑朔迷离,你有点神思恍惚,甚至产生了幻觉:“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为什么离家园越来越远了呢?就暂且把离家近一点的并州当做故乡吧。只有一样寻找的人才能读懂你让步背后深深的痛。
  你苦闷,你矛盾,你发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诘问。是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是这么无情,何况“此生非我”。天色已晚,烟波浩淼,归鸟的翅膀编织的黄昏里,漂泊的游子啊,你的家园在哪里?你寻找的目光成为一刀永恒的乡愁,千百年来切割着行路人的心。
  可是,人不能没有忧愁,没有忧愁的人生是乏味的。人不能拒绝社会,拒绝社会是对生命的亵渎。人的心,人之为人的灵魂的家该放在哪里?
  安时处顺。不知为什么脑子里会冒出道家的这个词,在写作之前,是绝没想到的。现在想想,也许这是在自我开解吧。和时代节拍,不与处境较劲,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做为凡人也许这是能使自己活下去,活的快乐一点的唯一选择吧。
  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个“孤独的过客”,注定一生行走;李白在“长亭更短亭”的行走中,看不到归期,他们都让痛苦伴随了一生。而看开的王维在行到水穷之时,能安静的坐看云起;旷达的苏轼在“开门都不应“的情况下,能趁机“倚杖听江声”,他们都让自己的一生少了些烦恼,多了份宁静。爱因斯坦们是痛苦的,但那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不过,还是让我们世俗点吧,“心安是归处”,可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4 04:47 , Processed in 0.205715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