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84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辈精神永世长存(樊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2:26: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10月24日东方欲晓,与病魔顽强抗争近一年的父亲溘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和爱他的人们。长歌当哭,思念绵长。缅怀父亲,弘扬父辈的精神是有意义的。父亲感恩、奉献、利他忘我、艰苦奋斗、有着博大宽厚的爱、一生学习,不断创新。父辈们的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


作者父亲


  时代铸就父辈们的精神品质。父亲樊凤岐出生于1937年5月。当时的中国兵荒马乱,战火频仍,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那个苦难年代多数人普遍的生活状态。瘟疫、赤贫、人祸是父亲苦难童年的写照。父亲12岁那年坝上沽源的冬天冷得出奇,白毛风肆虐,“真浅浅没给冻死”。晚年父亲常忆及当时的情景。
  正是共产党和新中国,让穷苦人都过上了吃饱穿暖有尊严的人的生活。父亲常欣喜地讲起土改分了土地,全家人过上好日子,识字上学。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的很多往事。
  带着对党对毛主席感恩报恩的心理,带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报效国家的冲天干劲,父亲像那个时代的多数人一样,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建国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粮棉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国计民生。父亲在沽源县粮食局做粮食保管工作时,“国家的粮食一粒也不能坏掉”成为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也是父亲的信念。整天想着工作,忙着粮库防火防虫防鼠的父亲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当时粮食存储手段落后,不像现在,可以通过空调控温,氮气保鲜等现代化技术进行存储保管。要减少粮食损耗,主要是靠干部职工的经验、责任心钻研出来的土办法。父亲钻研自制出的土窖测温装置,使坝上奇寒下冬储的土豆无一烂掉。以后把这种控温装置用到粮食的存储,推广到坝上四县使用,收到良好效果。父亲因粮食保管成效卓著、业绩突出获1959年河北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父亲讲起到当时的省府天津开表彰大会情景,神采奕奕。以后在市县又获多项荣誉。同时父亲还把自己多年从事粮食管理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写成专业研究论文,在《河北粮食经济》、《张家口粮食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孩提时总记得父亲左手拿着香烟,右手握笔专注地在信纸飞驰。1997年父亲退休后仍关心国家粮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思考国家粮食安全,为县粮食管理工作献计献策。对国家一片拳拳赤子之心!
  小时候妈妈时有抱怨父亲只顾工作不顾家。那时艰苦奋斗,舍小家顾大家是父辈们的普遍行为。我们深深理解父辈这种奉献精神的价值。靠着这种精神国家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靠着这种精神铸就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父亲热爱党感激毛主席。那年春节,父亲把写着“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的巨大的毛主席画像端端正正地挂在家里最显著的位置。即使晚年父亲的这种感激和热爱也没有随岁月流逝而淡去。他也绝不允许对党对国家的微词和玷污。记得2003年在石家庄,我们步行清晨一起去公园,看见马路的树枝上挂着法轮功的反动标语,父亲立刻打110报警。还为爬上树枝的警察扶梯子,直到现场清理完毕,父亲才肯和我们一起去公园。


  父亲的童年是苦难的,但也是幸运的。人间博爱伴着他成长。解放后没上了多久学的父亲辍学。学堂的秦老师在自家的油灯下替白天给人干活儿的父亲补习功课。为父亲取名凤岐,凤鸣岐山出贤之意!天资聪颖的父亲在先生的爱怜和悉心指导下考取了县师范。父亲常说秦老师是他的恩师,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一边照顾多病羸弱的父母,一边上学读书。那是父亲人生最快乐最辉煌的时期。饥渴的心灵被知识的甘霖滋养浸润,阅读和学业进步带给他无限快乐。可后来坝上师范学校合并,沽源县师范要迁往异地。父亲不能撇下多病的父母独自到异地学习发展,再次辍学回家务农。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全国城乡开展了宣传普及宪法热潮。父亲这个准师范生自然成为宣传员。父亲记性好,理解到位,讲得深入浅出,村里乡亲们听得点头称道,也深得前来巡视的赵区长的赏识。建国初期,人才匮乏,父亲被赵区长这个伯乐破例安排在县公交政治部工作。
  赵区长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父亲。80年代末县里第一个学粮食管理的中专生被分配在偏远乡镇粮站工作。为更好地发挥这个专业人才的作用,父亲像当年的赵区长没有半点私心私利,为这个素未平生的年轻人多方奔走,最后终于把他调到县粮食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后来他成为县粮食局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
  生活中父亲把他得到的大爱又回馈给他热爱的社会。别人需要帮助时,父亲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无私的帮助。90年代末我在石家庄刚参加工作不久,给父亲买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羊毛衫。父亲很喜欢这件衣服,但没多久,父亲却用它包裹晚上放在我家熟睡了的邻居的孩子。孩子抱走时包孩子的羊毛衫竟有去无回!说起这事我们对父亲做法颇不以为然,父亲当时沉默不语。现在我懂了,父亲对人的爱,利他而忘我,绝对没有任何的功利计算和得失权衡。父亲因此得到亲朋好友、同事、社区和各界人士的尊重和喜爱。


  没有多高的学历,没上了多少学的父亲,从没停止过学习、读书和思考,即使晚年也从未停歇过。童年记忆里,父亲自制的小书架总放着《毛泽东选集》、《华盖集》等摸得很旧的书。1986年我去读大学历史系,父亲把他一套1962年版繁体字的《毛泽东选集》送给我,告诉我学中国历史不能不看毛选。直到现在这套比我年龄还大的毛选仍放在我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一直是我研究工作的思想指导,我越来越体会到父亲教导的意味深长。晚年的父亲眼睛昏花,手里总拿着用透明胶粘在一起的双层放大镜,费劲而安静地看书。宋词元曲、《红楼梦》、任恒峻先生的《神奇的腐朽》和《老人世界》等都是他最钟爱的书刊。
  读书之余,父亲喜欢写作。发表在《老人世界》的《坝上野生动物的归来》的文章,是父亲忍着病痛,逐字逐句推敲,悉心斟酌修改出来的。父亲的很多词作,忧国忧民,意境优美。如发表在《沽源文艺》的《天净沙 故乡晨曲》 南山北岭西塬, 绿地白云蓝天。小溪悠悠东去,花丛林隙,青砖红瓦炊烟。其中“花丛林隙”一句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最美诗句。
  父亲自己爱学习,也用知识滋养子女和孙辈稚嫩的心灵,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2014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读博的外孙女写道:“小时候姥爷带我遨游知识的海洋。古代的、现代的;科学的、文学的。他的记忆里永远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那么多诗词。他给我们讲各式各样有趣的故事。书上的,听来的,经历过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人做事的原则。”姥爷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永远如孩童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思索,且见地独到。即使病重,父亲还问我啥是裸官,对香港“占中”发表的见解一针见血。
  临终前几天,他还说有那么多的事想做:《沽源县志》的记载有不全的地方,县城古城墙的测量数字还有些不准……父亲走了,谁来了却他的心愿?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愿父辈精神薪火相传,永世长存,生生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3 09:00 , Processed in 0.101023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