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0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北大囫囵的清朝四品官员(郝艳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9:4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坝上草原张北县的大囫囵,有史料记载,这个村落是一户在朝里为官的吴家先民来此建村安家定居的。
  清雍正年间(1722年--1735年),在朝为官的五品武将吴氏(人称吴统领),为雍正帝择陵地,长途跋涉途径此地,吴统领发现此地土地肥沃,水草茂盛,山清水静,隽永如画,全家人如能居住在这僻静优美之地,真乃人间仙境。吴统领沿路看来,这里是通往草地的必经之路,在此地生活一定会家族兴旺,天降恩宠,他在回京的路上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吴统领巡视完毕回到京城,一切按他自己的打算做着准备。他找准机会在朝里辞了官,携家眷佣人、管家、三四十人,赶着马车、皮车十几辆,经过几天行程,风尘朴朴地来坝上草原的大囫囵安营扎寨起房盖屋。
  吴家人当年就在大囫囵圈了肥沃的土地500多亩,他们用从京城带来的生活用品,从蒙古人手中换回了牛马牧放和使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晨曦中的几缕炊烟,耕牛行走在青草甸上,垄垄黑土地将肥沃的草原覆盖,吴家人就要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蒙古人牧放马群的囫囵就在不远处,所以就起名叫大囫囵,这可能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张北最早的村落。
  吴家祖籍安徽省蒙城县西门外吴历楼村在地图中查看,先祖乃明初将领,随燕王朱棣扫北时于塞北疆场为国捐躯。燕王称帝后(即明成祖朱棣1402年在南京登基),封其功名并在龙庆州永宁县(现延庆县永宁镇)西北八里处赐坟冢一处,建有石牌坊,朝天候等象征品位的功名之物,因坟茔内有牌坊,原籍二子寻父至此,朝廷赐予俸禄,故定居为父守坟,取村名吴坊营。
  吴统领就是吴家人的后代,他从北京城带着家眷来到坝上草原大囫囵定居生存,依旧是吴家书香门第,道德之家的传统,孩子们自幼勤奋好学,每次参加科举考试,他们都会榜上有名,在朝为官。
  吴氏第九代先祖吴怀江,清嘉庆后期至道光前期在朝为官。(嘉庆在位公元1796年---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由于吴怀江为人正直,不卑不亢,遭到同僚的误参,被朝廷贬职回乡。回到家中的吴怀江已年近四十,因为从小刻苦读书,不善务农,为了生计只好挑起货郎担,将正在读书的15岁儿子吴继功带在身边外出经商,经常到宣化、崇礼一带串村叫卖。货郎挑的生意也只能度命,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吴怀江看中商机买了几头骡子驮运货物,很快就在崇礼石窑子开了一家商铺,生存和发展有了保障。
  吴怀江的弟弟吴怀湘,因两个儿子没有中断学业,小儿子吴继志又在朝廷中考取了功名,咸丰年间(1850年---1861年)在朝为官,是几品官员我们不得而知,皇上赐予吴继志的黄马褂,吴家一直保存到解放前。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5年)吴继功在石窑子娶薛氏为妻,薛家信奉天主教,吴继功娶妻时就加入了天主教。由于吴继功父子常年在外奔波,对北京的货源十分熟悉,他们商贸的区域涉及山西大同、内蒙地区,再加上经营有方,又在石窑子开了一家丝绸布匹店“涌泉居”、副食杂货店一处,起名“涌泉成”。再加上雇人开垦的土地和牲畜,没有几年吴家就成了当地的首富,遇到灾荒年景他们经常给灾民施舍和救济。
  吴继功一生有三儿三女,三子吴勇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幼年在家私塾,后回延庆吴坊营继续读书,到了考科举的年龄,吴勇再一次考取了功名,在朝为官。据在世的吴勇孙女吴佩香回忆,大囫囵家中挂着爷爷的大照片,朝服的胸前是展翅之鸟,头饰顶戴花翎,朝冠上镶嵌着蓝宝石,因为当时朝廷里还没有照相技术,这张照片肯定是外国人拍摄的。孩子们小时候听父亲讲,爷爷在朝廷里是连年升官,爷爷胸前的图案是雁,云雁是四品官员的朝服,那么可以推断大囫囵的吴勇是清朝的四品官员。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朝廷颁诏,取消了对察哈尔一带蒙地禁封令,把蒙古王爷、八旗子弟和朝中官员多占的草场和马厂收回,赏给百姓开垦。为此张家口设察哈尔垦务机构,朝廷派吴勇来张家口处理三厅事物,人称吴上人。
  吴勇回张家口做了垦务官员,一方面管理着察哈尔的地方垦务,一方面他的家族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颁诏察哈尔地方官员可置买蒙荒,吴勇把自己的俸禄和这几的年积蓄,全部买了土地。吴家土地的范围很广,有崇礼和张北大囫囵以前开垦的土地。又在三眼井买地四十顷,妈妈山至勿兰淖(今内蒙古化德县德善乡)六十顷,各井村十顷,毛不拉(康保李家地)六十顷,大骆驼山(太仆寺旗)三十顷,白旗四十顷,每亩二钱银子,逐渐召佃农开荒(一切农税都有吴家负担,收入按三七分成)。
  吴勇回到大囫囵,设缸房一处名“涌泉德”,重新修建了吴家大院。吴家的府邸名“涌泉堂”,占地十七亩,院落六处,房屋200余间,设有内院、桂房院、伙房院、作房院、库房院、车马院。院内的紫丁香随风摇摆。正门上悬挂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所授的《拓疆懿边》的大匾。此匾是蓝底黑色字体,蓝底中闪烁着金色。据吴家人回忆,这块匾一直悬挂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吴勇虽然富足,可他的大爱之心更是名声远扬,收的地租是口北一带最低的。吴家为了解决穷苦人碾米磨面的困难,在外院设了碾磨房,备有五、六匹喂好的骡马,专供无牲畜的百姓无偿使用。谁家因缺牲畜无法耕种、收割,吴家都会借牲畜给他们。每年春节,吴家就会宰杀几口猪,上百只羊分给没钱买肉的百姓过年。每到腊月二十五六,周围几十里地的佃户和百姓都要到吴家领肉,实在不能换季的穷人吴家还要发钱发物。来不了吴家的可怜人,吴勇还要派人骑马送去钱和物,他们的善行深受穷苦百姓的爱戴。
  每年的端午节,吴家大院要给长工们每人发五个黄米粽子,这种食品在坝上草原人们都没见过,村里人看到包裹如此精美的美味粽子,都想尝一尝。有的乡亲就带着孩子来到吴家,还没等来的人张口,吴家人就会给她们拿两个黄米粽子。他们的爱心让大囫囵的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光绪三十年前后,大囫囵一带逐渐召来大批肯民。其中多数是天主教徒,吴勇为了满足教友们的信仰生活,他申请西湾子教区,在吴家大院内盖起了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此教堂一直保留至今。
  吴家是大爱之家,他们家一直抚养着十几位孤寡老人。年老的走了,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又住进来。有五、六位近百岁老人,一直在吴家大院生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囫囵五十岁以上的人们都见过这几位老人。坝上冰天雪地的严冬里,不管是常来还是过往的乞丐,吴家都会收留他们住冬三月。春暖花开,乞丐们又踏上了他们的乞讨之路,来年的冬天,他们还要回到吴家大院,在那里度过北风呼啸的寒冷冬天。
  吴勇一个清末的四品官员,为什么要回到坝上草原的大囫囵来发展农商牧业,在《吴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勇一生为官,目睹了官场粉尘,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孙后代染上不良气习,于是,把家眷搬到了远离城市的坝上草原大囫囵。因为他的家是祖先选定的,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和奋斗的根基。
  吴勇于民国六年(1917年)告老还乡,民国十四年病故,享年72岁,葬于大囫囵北山吴家祖坟。发葬时大囫囵及周围的商户自动列队两里多地,一直护送灵柩到坟地。吴家在丧期放饭三天,并开仓放粮。
  张北大囫囵的建村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吴家人在这里见证了坝上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融的历史辉煌和变迁。这个小小村落里的故事是那样丰满和震撼,它给坝上草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家口有多少和吴勇一样在朝为官的清朝官员,我没有查阅过资料,吴家的清朝五品官员和清朝四品官员,一定是张北大囫囵的骄傲。他们的家族,在建村300年的风雨历程中,为大囫囵彰显了历史的辉煌,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弘扬了人间的博爱精神。大囫囵厚重的文化底蕴,就像绵延驼队的驼铃声在坝上草原久久回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5 20:35 , Processed in 0.109792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