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搞书法就要具备---资料·眼界·学识·才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8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今大量碑帖资料发掘出土,对热爱书法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好事,加上印刷技术不断改进,碑帖版本愈来愈精良,相比先贤来说,如今一般人所能见到的碑帖很多。碑帖资料完整和见闻广博对于书法临摹及创作帮助颇大。试想如果从未见过《爨宝子碑》,很难想象字还可以这样写。再者来说,研究一个书家,如果只看到他的部分作品,恰好又是一般甚至平庸的应酬之作,对书家评论则容易失之偏颇。一个书家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创作会有多种面貌,分析书家,必须要树立全局眼光,资料全备则是关键所在。依杨风子、米芾与赵孟頫为例。看到杨风子《韭花帖》,会联系到欧阳洵《张翰帖》,但观《夏热帖》,则又有鲁公气象,评价老米书迹,不仅要研究《苕溪诗选》、《蜀素帖》、《研山铭》、《虹县诗选》和《多景楼诗》等法帖,于其手札也要留心,这样对米芾一生创作能做到全面了解,评价自然更客观、贴切一些。倘若见不到米芾精美的小楷《挽太后词》,对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就很难认同。笔者手头有一些米芾木刻字迹,从形式上来看,接近赵孟頫风格,是应酬一类俗态化的东西,也可能是在镌刻中变形,仅就事论事,难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赵松雪书风评价,如果仅见到刻石一类,就容易形成宽皮俗韵的印象,但察其墨迹,则有霄壤之别。学习书法,如果有条件能多见一些珍贵的拓片或名家原作,会增长很多见识,比起单纯地只看印刷品要好的多,无论临摹还是创作,因资料所囿,在判断上常会有失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料见闻对于书法临摹及创作利弊互参。面对良莠不齐的现实资料,关键在于以自身学识以及眼界来进行取舍。资料所见愈多,可以博涉临摹,吸收多种元素来丰富创作语言,但也容易弄花眼,学书贵在有专攻,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必定深入不下去。如今所能见到的资料越来越多,见多识广优势的背后,就是资源共享的大同趋势。在技术落后的年代,一般人所能见到的资料少之又少,拥有独占权,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很长时间拥有某一方面的资料,从而消解了书法流派产生的可能性。大凡流派出现,首先以地域为基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地域,而有风格的内在要求。比如说,如今谁都能学吴昌硕,学齐白石,过去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如今很多资料已进入寻常书人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书人塑造自我个性难度也加大了,当今书风雷同亦有这一客观原因存在。书人如果想打造自我书风,就必须深入传统,进行多角度尝试和更大范围资料的吸收锤炼,才能与其他人拉开距离。
    就临摹碑帖来说,关键问题有二,一是选择何种碑帖,“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人的兴趣喜好和审美趣味有很大差别,相同碑帖在不同人眼中所体会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自身喜好很难改变,应该按自身喜好选择碑帖,才能激发自身兴趣点;二是如何具体临摹,笔者在学书过程中有个标准,临摹任何碑帖,都以能用此种碑帖技法进行创作为止。但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不必拘于一端,可具体对待。一般说来,面对任何艺术大师的创作,很难说临摹了几遍就能深入其中,想要自立新格则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人一辈子临习颜真卿,即使艺术水平与颜氏不相上下,也不能说超过颜真卿。
    如果眼界低,选择较差的碑帖,或平庸低劣之作作为范本,则事倍功半。古人讲“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法乎下者得几何?”在临摹过程中,很多人甚至将碑中剥蚀处当作优点一并学,把习气当作优点津津乐道,南辕北辙,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强化成痼疾,就会影响创作格调,所以学习书法强调“眼高手低”,眼界有时比动手更重要。笔者在与当地一位书法爱好者探讨书法时言及王铎“涨墨法”时就感觉到眼界的重要性。王铎作品中常有大块墨团出现,有时王铎想要的就是一个墨团,但在这名爱好者眼中是不能接受的。一次他指着某幅作品中的“過”字说,这字糊了,到底是“过”还是。“遇”呢?因为所见是印刷品,所以有此一问,实际上看真迹是能分辨出。这就暴露了眼界低的致命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对待碑帖优劣,将优点当作缺点,学书就很难进步。对于眼界,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入门阶段多听老师的正确指导,在自立阶段多阅经典名作,不断地升华自身的审美趣味。林散之老人生前有言:格调低的书画作品不要看。因为低劣的作品看多了,潜移默化,必然降低自己的审美品位。由此观之,资料和眼界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的碑帖资料需要高的眼界来发掘,高的眼界需要优秀的经典作品来滋养。
    书人学识积累丰富,眼界也高,是不是作书就一定能达到某种高的境界呢?答案是否定的,凡事都不能太绝对。作书格调还取决于才情。将米芾与赵孟頫相比,同样学二王,米芾书格调高出赵氏许多,原因如果说时代风格也好,属于个人审美追求也好,但不能说赵氏学识修养就比米芾差。归根结底,人的学识修养并不能完全在墨迹中体现出来。理论与实践是两码事,有的人临池不辍,一生勤黾,写一辈子字也只有刚入门的水平。当今书坛一些书家,有的甚至是大名家,学识不能说不高,修养也不能说不深,但书作却俗不可耐,根本原因还是才情方面有欠缺。但总的来看,学问修养与作书脱节情况只是少数,大多数书家还是符合正常规律的,修养学问与书法作品格调成正比。
    总体来看,资料、眼界、学识和才情休戚相关,学识是根本,眼界取决于学识,学识来源于资料见闻广博,在于后天积累和审美理念的升华,更在于自身才情的演绎发挥。面对同样的资料,有的人能看出新问题,产生新观点,有的人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学识积累丰厚,眼界提高,无论从事哪一行,都游刃有余。苏东坡诗词文赋和书画翰墨称雄北宋,因为有丰富的学识,“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学识层次提高了,玩什么都上档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27 19:18 , Processed in 0.106240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