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廓往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08:29: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志刚 于 2017-1-17 11:00 编辑


  从小到大,听老辈人说有关宣化地域的概念,都一直说它四周皆高,城位于低处。实际上,按学术上称就属于盆地范畴。又从历史的角度判别,千百年的古城,除了庙宇多,桥也多,建桥为防水,那就说明此地低洼积水。大凡一遇雨天,城池四边的水,排泻不及,尽拥城里,人们行走不便,久而久之,有了排涝的洪沟,慢慢的又在上面搭了桥。桥多之说,就此成立。这一说法对否,我没有考证,也就胡咧咧一通罢了。
  记忆中的宣化东边城墙,有大东门,小东门两个门洞。大东门1976年我下乡时期还在,印象中一出门洞,就是黄土乱坟岗。而小东门则更熟悉,门朝西有百十米的大坡。我和二哥常到那里为家里扫煤,因门外就是煤建公司,那时城里企业和居民的用煤,都是由公司通过火车皮运来,然后,再将各种煤供应企业或发往底下煤铺销售给居民生活用。运煤的马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又是大下坡,往往会摇下些许煤渣,这样,扫煤的孩子们就一拥而上,共同抢战利品了。别说,每次我们的小木板车都有收获,能给家里扫点煤烧,家长满意,我们高兴,何乐不为呢!
  宣化南关,走出南门楼,往南几百米就是如今的地道桥。小时候,那个地方也是个朝北的大下坡。因东西向铁路线穿行,护杆不停的上下阻拦,来往的车辆与人很不方便。1974年,在此举全区之力,在国家的支持下,用箱涵顶进的建桥技术,终于建起了一座地道桥,极大的改善了宣化南边人车的出行。按当时的水平,该桥,宏伟壮观,气势不凡,可谓塞北桥之翘楚,过去的宣化人,说到地道桥,大多引以为豪。我记得我们中学也参加了桥的建设,大家抬筐运土,好生卖力,它的建成,也有孩子们的功劳幺!
  宣化的西门,在不在如今大新门的位置,咱不知道。只知孩提时,在西面的城墙中,有一处巨大的豁口,位置在通用机械厂的东端。此处,天长日久人来车往,于是,就形成了一条通往城西的便道。它同样的有坡度,西高东低,而且脚下黄沙遍地。想必一定是塞北的风硬,在防护林形成之前,风沙肆虐,遇墙有豁,便鱼贯而入。记得我们在这里还给学校校办工厂拉过铸造铁水用的沙子呢。如今,从张宣大道过柳川河桥,往东入宣化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新修好的大新门及西城垣公园。这些巍峨耸立的古建筑,真正代表了宣化的古老风貌,同时,也印证着宣化的重新崛起。环游城墙上下,真是风景美不胜收啊!
  宣化之北,从清远楼至高速桥,骑电动车有十多分钟的路程,但小时候的印象,那可就老远老远的。在现今城北高速桥下,就是昔日的北门位置。那时已无门,只是一个南北通畅的大豁子,照样,朝南就是一个顺溜的大坡。过去,城外有一个黄土场,城里所有的黄土供应,或盖房或脱煤坯皆用,也就成立一种行当。那赤膊的壮汉,推一车黄土,顺坡就势,上身压车把,车尾使磨杆,硬是把瓷牙牙的一车黄土,送到老百姓的家里,卖得块儿八毛,凭此度日。如今,岁月如梭,当年的生意全然不在,那一缕乡风仍存在我深深地记忆里挥之不去。看吧,宣化北,已被京张高铁的宏图规划在内,不久的将来,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有一个锦绣的未来。
  我的思绪,沿着童年的足迹,转了整整一大圈,昔日故乡的一草一木,养育我成长。昔日故乡的一事一秋,教育我成熟。宣化无论从前还是现在,那永恒的城廓往事,都令我感动,难以舍怀。

  作于二零一七年一月十一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16 20:58 , Processed in 0.107521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