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3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空间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07:1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以不同于西方透视法的独特的空间意识,体现着画家对自然、人生的不同领悟和审美境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传统风格,创造了无数熠熠生辉的艺术精品,为世界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师法自然中探究宇宙之理趣。宋代博学家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地照相。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的。“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六朝时的宗炳也曾在他的《画山水序》里说到山水画家的事务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中国古代画家正是采用这种“以大观小”的方法,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从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忘情世谷,于静中观万物之理趣。苏东坡曾说过:“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林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可见,古人认为山水花鸟人物画中,却蕴含着“宇宙之常理”,是对“无尽之自然”的一个精微缩影。师法自然,欣赏自然,在自然中发现美,探寻人生哲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一个共有的特征。这在魏晋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本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这几句话正是五代北宋时期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人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至于简文帝“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豪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话语,也成为元人山水花鸟小幅和黄大痴、倪云林、钱舜举、王若水等人的画境。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山水之美,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营造了一种超然玄远的意趣,影响深远,经久不衰,促成了山水画的极度繁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也使江河山川、草木虫鱼等自然物象,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表现题材。
      二、虚实相生而成妙境,飞舞流动而生气韵。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绘画美学杰作《画筌》里说得很好:“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敖疣,虚实相生,无画处毕成妙境”。艺术心灵的诞生,就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弃世绝俗,心无挂碍,也就是空灵。美感的养成即在于能空,从而对物象造成距离,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一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的条件下产生的美景。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可见“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然而这些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可见,精神的淡泊才是艺术空灵的基本条件。当然,艺术的完善必须是空灵与充实的高度统一,中国古代杰出的画家无一例外都在作品中体现着人生各种境界,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正是中国古代画家写实而产生空灵之感的原因所在。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一便是气韵生动。而要做到气韵生动,就要真正做到虚实相生的高度统一。宗白华曾说过:“生动之气韵笼罩万物,而空灵无迹;故在画中为空虚与流动。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痕迹”。从中,我们一定会有所启迪。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展现节奏化、音乐化了的自然。中国的绘画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着虚灵的空间。可以说:中国古代画家的空间意识是具有音乐性的。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使作品表现出了飞舞生动的气韵。所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与吴道子同时的大书法家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舞剑而书法大进。宋朝书法家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瀑声,想波涛翻翻,迅駃掀磕,高下蹙逐奔走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遂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六朝画家宗炳爱游山水,归来后把所见名山画在壁上“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唐初诗人沈俭期有《范山人画山水歌》说:“山峥峥,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宛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这些都表明书画家由于在自然物象里意识到音乐境界而使自然形象增加了深度,从而表现出了一个节奏化、音乐化的空间境界。
    宋代大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唐人诗中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诗的境界,中国古代画家则表之于绘画艺术之中,让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自然而生一种朦胧、迷离、饱含自然之美和无穷哲理的美感。这是中国古代画家用心灵的俯仰来观照空间万象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空间意识,体现了“俯仰自得”的节奏化、音乐化的中国人的宇宙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4-30 07:52 , Processed in 0.094623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