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里书香笔耕勤 黄沙吹尽始到金--温秀荣散文的审美意绪(刘荣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08:35: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北散文作家温秀荣是一位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时常带着学生参加高考,也有不错的高考成绩。应该说她是非常忙碌的,加之温秀荣上有老下有小比较沉重的家庭负担,其生活之繁重可想而知。然而这一切没有使她忘记自己的文学梦,一方面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正如她在散文《梦里犹觉文字香》中说的:“书本于我来说又岂止是初恋,那是暗恋、单恋、婚外恋等等人间一切的恋的总和。那是人生苦旅中的葡萄美酒,夜光酒杯……”另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散文创作,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抒自己的美的情致,发自己的深切感受,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显得那样的楚楚动人,感人至深。
  “梦里书香笔耕勤,黄沙吹尽始到金”。这正是温秀荣读书学习,散文创作的真实写照。
  她的读书是不言而喻的,她在散文《梦里犹觉文字香》中,通过散文的艺术表现,就有了“书香”的形象抒发。她不仅把读书比喻为“恋爱”和“葡萄美酒”,而且还把读书比喻为,有了书的慰藉,“一颗流浪的心终于不再栖栖遑遑”。为了读书,而且在偏远农村,用她那低得可怜的一点工资,买书、订阅刊物,还不停的借书甚至于抄书。“到县城后,订阅《读者》《教师博览》,购买《白鹿原》《围城》等。”在有了互联网,第一次网购,就买了《钱钟书全集》,我们知道,钱钟书的书层次高,理论强,更抽象,不是那么好读的,这就看出温秀荣读书的高层次和大长进。而且给自己起的网名是“书人”,儿子起的网名是“书童”,她说:“四十多年来……几易居所,搬家无非旧书几箱。屋里床头枕边新旧书成堆,儿子在书堆里长大,中学时代便有了半腹经纶。我们母子买书、读书、论书、评书,是家常便饭。我们母子都在书里发现了世界的广大和深邃,发现了人类思想的丰富和美丽,感觉到了文化的入骨牵魂般的磁场和引力。”这就看出温秀荣也给自己搭设了一个非常温馨读书环境,并且深深影响了家人。也正是如此焚膏继晷的苦读,成就了温秀荣及其散文创作的文心、文意、文思、文义的智者、强者和聪慧。而“斗室唯有书香,读读写写,甘之若饴。行年将近知天命,星星白发书半墙,有文章见诸报刊,有文友言笑晏晏……书于我,早已如食如衣,如友如夫,人间灵异物,有卿万事足,笔意飘飘唱大荒,出世入世两无妨,书痴不知清贫冷,梦里犹觉文字香。”
  是的,我们在《梦里犹觉文字香》中可以看到温秀荣散文作品的自然笔触,“行当于所行,止于不可不止”[1]的行文艺术。同时更能让我们领略到其散文给我们创设的美好意境,甚至可以唤起我们对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美好记忆。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温秀荣的《梦里犹觉文字香》就是如此,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作者读书的历程,同时我们还会深深思考古人关于读书的深刻哲理,正如西汉刘向在《新苑》中说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愚。”
  温秀荣也正因为“善读”,才使她创作了这么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优美散文,《椴木梁的祠堂》《腌咸菜》《两个一百元的故事》《梦里犹觉文字香》《欧游散记》《那些坝上乡村的饭菜》《情满黄花梁》《烧大豆》《那些年月的穿衣种种》《昨晚我请客》等等。
  温秀荣的这些散文,从题材角度讲,有记游散文,比如《椴木梁的祠堂》《情满黄花梁》《欧游散记》等;有对生活现实的评介性散文,比如《张爱玲,其实我有点懂得你的心》《冲冠岂止为红颜》《母爱如蜜亦如鸩》等;而温秀荣更多的散文则是乡村生活,具体地说就是温秀荣的故乡——典型化了的沽源的现实生活图景,比如《腌咸菜》《两个一百元的故事》《梦里犹觉文字香》《那些坝上乡村的饭菜》《烧大豆》《那些年月的穿衣种种》《昨晚我请客》《那些乡村的女人们》等等。假如从题材角度讲,温秀荣的散文,又可分为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和记叙性散文等。
  然而不管哪一类散文的创作,作者都是在人们司空见惯而不留意的生活中,化腐朽为神奇,把身旁发生的人与事,通过自己神来之笔,像沙里澄金一样,来完成自己的散文创作。她的散文《腌咸菜》,一方面细致详尽并且典型的描写与叙述了北方尤其是作者所处的乡村腌咸菜的过程。在这个叙述和描写中,作者是以快乐的笔调来展现的,她说:
  男人挑上一对罗头筐,筐里再塞几条麻袋,女人挽着花篮子,篮子里是菜刀、小板凳儿。馒头、咸菜疙瘩,一壶水。砍下菜的毛根儿,一袋袋、一捆捆地运送回家,垛在院子里那些猪们的贱嘴头儿够不到的地方。第二天,洗菜,淘菜,码起来,等水沥干。因为怕猪怕鸡怕狗搞污染,需要严格看管门户。第三天摁菜,头号的大缸两口,七八十斤的咸盐。几百斤的长白菜、芥菜,需要臂膊粗壮的女人或者男人来操作,一颗颗白菜码进缸里,撒少量的盐,加少量的水,一层层码进去,做成一个白菜的垛。
  ……
  从这些生动地描写和形象的叙述中,不仅展示了腌咸菜的辛苦和腌咸菜的高超技艺,而且温秀荣在散文中显得那样欣欣然,乐观达人。会使读者感受到,这哪是腌咸菜,而简直就是舞蹈家的热舞,歌唱家的放歌,诗人墨客的吟诵,大国工匠们的杰作……
  另一方面作者当然不会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描写和叙述中,而是把这些描写叙述升华为浓郁的情感认知和意蕴深邃的哲理,以抒发咸菜之于老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艺术”价值,并且从中展现出老百姓种菜、收菜、腌菜和吃咸菜的辛勤着,快乐着,幸福着,年年月月,周而复始,也就是永远的辛勤着,快乐着,幸福着。在散文中,作者笃定的认为:“有了几缸几罐子咸菜的日子,变得格外笃定踏实,它们跟粮囤里的莜麦胡麻、山药窖里的山药、蔓菁一起将给家家户户整个冬季、春季、初夏一份儿悠长而有菜有饭的美满生活。”她说:

  住进城里楼房的第一代、第二代农村人,到了秋天仍然按捺不住腌咸菜的冲动,于是,就去菜市场或者早市寻觅一番,刮刮洗洗,切切拌拌,搞几个坛子罐子罗列在厨房里,闻到那熟悉的菜发酵的味儿,心里一阵踏实幸福,感觉自己的生命脉络清晰可寻,祖先的传统没有中断,一条隐秘的河流哗哗淌过心灵深处的沟沟壑壑,于是,人们的心里产生了说不出的安慰感和归宿感。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温秀荣对腌咸菜的痴爱,也写出了广大老百姓腌咸菜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萨特语),而且作者把腌咸菜和我国优秀民风民俗传统及老百姓知足常乐,朴实真挚,可亲善良的品质、性格给我们艺术的展现出来,这就是哲理的表达,令人大有身临其境,闻而所闻,显得十分感人。
  是的,试想,全中国家家户户,哪一个不腌咸菜,然而又有多少人关注这个“腌咸菜”?而作者注意到了,且把它典型化而成为优秀散文。这就是我们“梦里书香笔耕勤,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意涵,难道不是吗?
  又如温秀荣的《昨晚我请客》实际写的是请父母的客,父母一方面怡然地吃着火锅、喝着小酒“草原王”和“热露露”,另一方面爸妈又怕女儿多花钱,因而就心疼,所以父母心安理得的吃着喝着,又心疼着,“妈的脸还阴着,训斥我浪费钱,训斥爹不拒绝。” 而“我”呢?大概就是作者,则是“昨晚是我享受的饭局,没花几个钱,三个人都奢侈了一把,奢侈的原因是亲情。感谢双亲还在,我心温暖,如在襁褓。”一副父母之爱,儿女深情,“大爱无疆,上善若水”的艺术画照就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至于说《那些坝上乡村的饭菜》《家乡的野菜》《村子里及周边的生灵们》《村边的小河》《捉迷藏》《谢谢我儿子爱我爸爸》《小时候穿衣种种》等这些日常生活性质的散文,虽然都记写着不同的生活现实,抒发着不同思想感情和哲理意蕴,但是它们都有着相同的臻美艺术和“始到金”审美意绪。
  温秀荣散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深刻。这些主要体现在她的游记散文中,其突出的是《椴木梁祠堂》《情满黄花梁》《欧游散记》《牧心冰山梁》等作品中。
  在《欧游散记》中,她描画景物、记叙事物、刻画人物、突出事件,都是那样淡然、轻灵,徐徐道来,娓娓写作,显得不慌不忙,就把旅游法国、意大利、瑞士等三国的风土人情,给我们展现出来:

  踏上西欧的土地,置身于北半球春天地中海的阳光之下,让我这个来自中国北部张家口的坝上人感觉到了强烈的不真实和极度奢侈。是气候给予的奢侈。恰到好处的暖,如同真正的老友重逢时的笑;正在惬意点上的润,犹似未满周岁婴儿的肌肤。天蓝则水碧,天容与水色像一对情侣的默契服装,精心搭配、色调统一。不曾见烟尘,泥土沙尘都宛若海外仙客。老舍先生形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古城济南的冬天,是一块蓝水晶,我感觉现在的意大利、瑞士就是一块天然的翡翠。呼吸带来强烈的享受感,此时才发现自己的肺部、呼吸道这一系列的零部件里也潜藏着快乐的神经呢。

  这是一段以写景为主的场面描写,因其司空见惯了国内,尤其是家乡坝上的风景场面,见到异域风土人情及其景色场景,都感到那样的新鲜独到,加之作者的敏锐和清净,使作者就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在这段场面描写中,温秀荣的深切感受是“强烈的不真实和极度奢侈。是气候给予的奢侈。恰到好处的暖,如同真正的老友重逢时的笑;正在惬意点上的润,犹似未满周岁婴儿的肌肤。”这感受是作者的,是其他人到过或没到过这些地方所没有的认知,然而又是他们或许有甚至很浓烈,但说不出的那种感受。然而作者捕捉住了,并且代表这些兴致勃勃人发声。因而这段描写不仅很美,而且也有了深刻性和典型性。这些在《欧游散记》中有着很多也很好的表现,于是这篇游记散文就有了浓郁的代表意义。
  温秀荣的《情满黄花梁》,虽有叙事,但它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游记散文,描摹刻画了春、夏、秋、冬作者故乡黄花梁的秀美、清澈、缠绵,并且在写景状物中也渗透出自己的成长过程。显得轻灵娟秀而优美。她说:春日的黄花梁,是一头将要睡醒的兽;夏天,梁上是花与蝶倾情缠绵的乐园;初秋的黄花梁……(是)呈现出来的是慷慨昂扬的五线图谱;冬天的黄花梁,风雪中端然着妆容,肃穆威严,神秘而幽深。把个黄花梁景色写得十分优美。并且在春夏秋冬黄花梁的景物描写中,寄托作者深厚而浓郁的思想感情——“我们的根在乡村”,“农村,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其抒情意味深长,而且独特新颖,栩栩然令人深思。进而升华了黄花梁的美好境界。而《牧心冰山梁》,作者以登冰山梁的足迹为顺序,为经,又以古今及其山川风貌为纬,而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网络化结构,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了冰山梁的丰姿:“大自然本来就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养我、育我、教我、化我,年少轻狂之后,揭开浮世虚华之幕,让我们匍匐于自然慈母的膝头,对她敬畏、呵护,自然,是我们的来处,也终将是我们人类的归途。”从中我们又看到另一位“忧患”和“超越忧患”的作者形象。
  作者还有一篇更优秀得散文《椴木梁祠堂》。这篇散文是游记,而且更是一篇以古而今,以今又古性质的访古散文。然而在访古中,更在于突出人物和感受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的变迁。在这些变迁中,来突出人性善,人性美和历史、文化、社会、人生变迁的必然性和辩证法。散文先是给我们叙述了椴木梁祠堂的来历,进而引出对“潘先生”的叙述和描写。在这里潘先生既是具有“圣人”情结的历史人物,又是“善”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符号。“潘先生有文化,在这里教授过当地的农家子弟,在这个荒凉的小村播撒下了文明的火种,此后,椴木梁村人有了崇尚文化的古风……”也正因为善的和古风涵养之下当地人才为他建起了“潘公祠”,这既是纪念这个具体的善的和文化的潘先生,又是一个优良传统文化继承的象征。正如作者所说的:“‘潘公祠’是我乡我土淳朴先民对善良的传承,是对无私奉献、造福地方的潘先生的尊崇,也是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美好品质的彰显,是我们民族厚道博大的传统文化结出的果实。是一个时代,人心和民风的最美好的诠释,一座朴拙却高大的建筑,将一种博大广厚的美德和精神定格在沽源历史上。”进而有了历史意义。
  紧接着,作者又分别记叙了潘公祠的历史变迁:潘公祠——龙王庙——学校。在跨越的二百多年的时空里,这个潘公祠“起到了弘扬美德、教化人心、优化地方民风民俗的积极作用,在它的空旷而幽暗的殿堂里,安放过当地人祖祖辈辈的精神世界。”这些就是宏阔历史和不同时代人情物理在沽源历史及文化演绎过程的“名片”和“活化石”,其实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任何时空下哪一个不是如此?这就使温秀荣的《椴木梁祠堂》有着极强的正能量的历史、社会及其人生、时代的深刻性、典型性和现实意义。
  由此来断定温秀荣包括民俗民风生活等散文,就具有了梦里书香笔耕勤,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审美意绪。因此也不难理解温秀荣信步拈来的沽源大地的一块块现实生活的璞玉,经过她散文艺术的精心雕琢,而使之成为和氏璧般优秀散文。这是温秀荣的大成功。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她的议论性散文写的还不那么成功。甚至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张爱玲,其实我有点懂得你的心》中的观点。所谓议论性散文,既不是议论文,也不是记叙描写和抒情那样的散文,它似乎是二者交融之下的散文中一种特殊体裁模式。以此来看温秀荣的这些议论性散文,既有体裁才上的不足,也有内容上的不足,比如还有观点的不新颖,不深刻,不典型等。这是今后温秀荣散文创作应十分注意的问题。然而温秀荣的散文创作可以说十分谙熟则是不可抹杀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会有更多更优秀的散文奉献给读者,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消费的需要。

  [1] 苏轼•东坡志林•答谢民师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20 09:30 , Processed in 0.107261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