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椿忆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08:2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在水一方 于 2016-7-3 08:40 编辑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一座偌大的城市,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有幸在州府所在地与失散多年的友人相聚,吃到香味浓郁的香椿芽,太过幸福。据史载,香椿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逍遥游》中即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描述。但记忆中,家乡的香椿原本就稀之又少。一座村寨,偶见一两株孤零零直立,仿佛提足眺望远方,追寻同类的行踪,便让人感到寂落。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机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聊聊。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膳食,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纯天然的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较小些的鸡蛋。刚出去几步,又折返回去,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整齐堆放密集昏暗的柴棚黯淡的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亲善待人。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这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看着我们吃完春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香椿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国被食用,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书:“椿木实而叶香,可口取”。明初《救荒本草》说:“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农政全书》云:“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民谚亦云:“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三月八,吃椿芽”、“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香椿芽以清明前后采摘的头椿为上品,梗肥质嫩,吃时无渣,香味浓郁,鲜嫩爽口。而谷雨之后采摘椿芽,则椿芽瘦长,味道略差。
       香椿芽不仅可食,据说还是药材。《唐本草》书:“主治症疥,风疸”。《生生草》说:“嫩芽瀹食,消风去毒。”《本草纲目》云:“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揪叶心揭汁频涂之。”《陆川本草》亦云:“健胃、止血、消炎、杀虫。主治子宫炎、肠炎、痢疾、尿道炎。”或许是太过偏远落后,见识浅薄,不识香椿的“庐山真面目”,我终究没见到乡亲们以香椿芽治病。不过,用香椿木置屋梁辟邪兴家,则是家乡流传多年的一个传统习俗。
       香椿被乡亲们视为一种灵木,据说能吸收和聚集天地灵气,得一置于家中,能兴家旺业。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乡下通俗称法,即风水师)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下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睁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当香椿木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期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叽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罗着在屋下张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则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糕粑、糖果、桔子和零钱。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1分钱或者2分钱的硬币,便手舞足蹈,兴奋得不行。而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这与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中“以面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俪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体也”的描述,何其相似!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地清晰,又那么地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一座偌大的城市,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终究一切都抵不过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27 01:09 , Processed in 0.101180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