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说历代名人“妻管严”趣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9:5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男人怕老婆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二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据《越绝书》记载,战国时代,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就乖乖地跟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袁枚引《越绝书》曾发这样的议论:“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专诸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的理论。果然,后来专诸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后,表现很不俗,以鱼肠剑惊世一刺,吴王僚当场毙命,专诸自己亦当场被杀,死去时尚面带笑容,可谓慷慨赴死,且不辱使命。

  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王家众子弟亦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如此之牛的王导,也是个怕老婆的主。他曾背着老婆养了个小妾。有一天终于被老婆发现了,赶来兴师问罪。正在与人高谈阔论的王导,得知老婆前来,赶紧飞快地赶着牛车逃跑。

  牛车自然无法跑得很快,王宰相很着急,麈尾也当了鞭子用,偏偏车辕很长而麈尾很短,牛屁股够着很费劲,自己急得要命,旁人笑得要死。后来有人编了个段子,建议将来要给他加九锡,有两种东西是一定要给的:短车辕、长麈尾。

  与王导相比,隋文帝杨坚之怕老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极富政治天才,在帮助杨坚夺得皇位的过程中建立了卓越功勋,与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平时杨坚对之十分惧怕。当时有个叛臣叫尉迟迥,他有个孙女非常漂亮,杨坚偷偷临幸之,独孤氏获悉后凤颜大怒,派人杀了这个小美女。杨坚见心上人死去,无比悲愤,但不敢和老婆叫板,而是单骑从御花园奔出,直入荒山三十多里。大臣追上,拦马苦谏。杨坚叹息:“我贵为天子,却不得自由!”驻马良久,半夜才回宫。第二天开始,又乖乖地听老婆的话,再不敢造次。

  据《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八诙谐四”记载,唐朝的管国公任环特别惧怕老婆。他曾对人说:“老婆有三个时期让你惧怕她。刚结婚时,她端坐在洞房中像尊菩萨。难道有人不怕菩萨吗?时间长了,生了子女,又像护犊的老虎。难道有人不怕老虎吗?待到年老时,脸上打皱像佛经上说的吸人精气的冬瓜鬼。难道有人不怕鬼吗?因为这些惧怕老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听到此妙论者,无不为其叫绝。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北宋名士陈慥,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其父是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但他却不喜坐车,不混官场,隐居龙丘。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捶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苏轼便写了首诗送给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轼的本意只是发发牢骚,顺便调侃一下老友。却没想到“苏子文章天下闻”,陈慥从此名闻遐迩,成了怕老婆的典型。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随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以“戚家军”闻名于世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统兵数十年,威震东南,战功卓著,但就是对老婆非常惧怕。其部下皆不平,纷纷表示要为领导教训一下他的这个厉害老婆。

  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来到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又有一次,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极力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戚继光拿着宝剑大声喊喝以给自己壮威,其妻立马怒吼道:“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仓忙应答道:“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所以才高声叫唤。”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康熙年间的宰相索额图极其怕老婆。一天,高士奇见索额图没来议事,就知道他家里又出事了,赶紧派了个使者去叫他。那使者来到索府,却见宰相夫人拿着鸡毛掸子趴在地上对着床底大叫:“你出不出来?”当朝宰相在床下大叫:“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使者暗笑,忙喊:“索相,皇上召您入宫议事。”却见索额图从床下爬了出来,一边拍打着身上的灰尘一边对老婆说:“哼,有皇上给我做主,难道我还怕你不成?”

  清朝咸丰年间曾任山东巡抚的张曜战功赫赫。他的老婆是典型的美女加才女。张曜本来是个大老粗,娶妻以后就跟着妻子学习,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对待妻子。其妻经常责骂他,他却能非常高兴地接受,后来竟然也粗通了文略,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张曜经常向属下夸赞其夫人的能力,还问手下的人:“你们怕老婆吗?”有些人笑着说“不怕”,这位巡抚大人立马大怒,说道:“你好胆大,老婆都敢不怕?”闻者无不忍俊不禁,都觉得巡抚大人太可爱了。

  史载有这样一则趣事,清朝年间,有一知府刚走马上任,就听说当地的官吏都有一个毛病——怕老婆,于是他想验证一下。

  一天,官吏们都到齐了,知府大人说道:“听说这里有个风俗,就是男人都怕老婆,不知道诸位如何?现在,我想请怕老婆的站到左边来,不怕的站右边去。”听了知府的话,大小官吏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动。知府大人又说:“现在诸位的内人就在隔壁的房子里。”话音刚落,只见大小官吏纷纷站到了左边。最后只有一人慢慢站到右边。知府见了哈哈大笑:“谁说这里的男人个个怕老婆,还有一个不怕嘛!”他走到这个小官跟前说:“跟他们讲一讲,你是怎么站到这边来的?”这位小官忙说:“早晨出门的时候,我老婆告诉我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民国怪杰辜鸿铭讨了一位中国太太,还讨了一位日本姨太太,她们对他很好,但有时也会联手对付这位古怪老头,因此辜鸿铭多少有点惧内,别人抓住这个题材调侃他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不怕老婆,还有王法吗?”

  胡适当年担任北大校长时,曾经对学生发表过一番“怕老婆”的“宏论”:“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

  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记载,胡适不仅把怕老婆当作他的一句口头禅,而且还喜欢收集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和有关证据。有一次,一位朋友从巴黎捎来10枚铜币,上面铸有“P.T.T”的字样。这使他顿生灵感,说这三个字母不就是“怕太太”的谐音吗?于是他将铜币分送朋友,作为“怕太太会”的证章。后来台湾某报刊把这件事当作趣闻披露,他看到后还很高兴,当即给秘书胡颂平讲了一个他收集到的意大利人怕老婆的故事。

  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怕老婆怕得非常彻底吧,胡适还号召男人们要像旧时代女子那样,恪守他所谓“三从四得(德)”。这“三从四得”是: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历史名人怕老婆?清代话本小说《八洞天》中,对这一现象曾作过有趣的解释,怕老婆种类有三,也就是“势怕”、“理怕”和“情怕”。

  “势怕”又有三:一是畏妻之贵,仰其伐阅;二是畏妻之富,资其财贿;三是畏妻之悍,避其打骂。

  “理怕”亦有三:一是敬妻之贤,景其淑范;二是服妻之才,钦其文采;三是量妻之苦,念其食贫。

  “情怕”亦有三:一是爱妻之美,情愿奉其色相;二是怜妻之少,自愧屈其青春;三是惜妻之娇,不忍见其颦蹙。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能让人信服。

  被挤兑出来的一首千古绝唱

  中唐诗人刘禹锡当年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通判时,写一篇有名的《陋室铭》,其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陋室铭》不仅成为古今最美散文之一,被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入《古文观止》里,而且成为了后代文人在生活条件不太理想状态下,用以“安贫乐道”的座右铭。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的风范,也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禹锡的这首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千古绝唱,竟然是被他当时的顶头上司挤兑出来的!

  当年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与了“永贞革新”,此革新派的政治主张是极力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由于势单力薄,保守势力强大,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今属湖南常德一带,后又被迁任为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

  在安徽和州通判的任上,刘禹锡屡遭挤兑。

  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刘禹锡应该住衙门里,并且应有三间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对他不奉承、不送礼,心里很不高兴,存心刁难刘禹锡。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对此遭遇,豁达的刘禹锡并不在意,反而根据住所外的壮阔景色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之门上。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便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更僻远的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成排的杨柳树。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仍怡然自乐,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别称为历阳)。


  策知县见刘禹锡仍是悠然自得,就又把他调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这间陋室,因知名人士刘禹锡住过,且写出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而走进了历史。宋代时,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名人故居”了。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而今,刘禹锡住过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半边街,早已成为吞吐历史烟云的一处名胜了,许多人都慕名前往观瞻。

  为陋室作铭,并非始于刘禹锡。据记载历史上最早写《陋室铭》的是唐代的崔沔。据《全唐文纪事》,崔沔在洛阳做分司闲官时,曾著“《陋室铭》以自广”,大历十一年(公元777年),其子崔祐甫把这铭文勒石于洛阳故第。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2年,被贬谪和州是在长庆四年(824年)到宝历二年(826年),所以,他写《陋室铭》比崔沔晚近五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5-30 19:45 , Processed in 0.091172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