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3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眼中的张爱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1: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她本不普通,她是贵胄的后裔,只要读过近代史,人人都知道她显赫的家族,缨络鼎食之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曾有一条街都是她的祖业。吴音,刺绣,园林,外滩的洋行,繁忙的商阜……,这里曾给予了她文学的素养,让她初出茅庐就伸手不凡。
    但她实在又太普通了。她并没有太多的父母亲情,从小在下人们中长大,遭遇了父母离异,后母的虐待,从大家庭中奔逃出来,只求自由。从此为生活所迫,在香港失陷时挨过饿,受过炮火的惊吓,也享受过很纯的读书的时光,漂亮的旗袍,各种的小吃零食;老年以后,她也不爱做饭,只是买点熟食充饥。
    她的冷面,她的才华,她的爱情,尤其是那旗袍的身材。让人无法不动容。
    张爱玲的文字让我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会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人生态度。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
    读书是看缘份的。同一作家的作品,不同的时间去读,却会有天壤之别的感受差异。张爱玲的作品,有的很喜欢,有的完全没感觉。前几天在群里听菊隐老师说她在看《半生缘》。我趁着闲暇之际,认真的又一遍地通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和《倾城之恋》,读完后,我都在有意无意地想着这两篇小说,想着张爱玲,想着我以前读时的感受。突然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开阔和愉悦……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一出场,那个与她离婚七八年的患肺炎的丈夫就死了,当徐太太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白公馆后,白流苏正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慢条斯理地绣一只拖鞋”,于是,就这件事,尖酸的三爷,刻薄的四奶奶,开始轮番挤兑白流苏,明枪暗箭,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到最后,已经不完全是奚落和嘲讽了,简直就是侮辱白流苏——这个寄居在他们家里的亲妹妹,尽管白流苏也当面锣对面鼓地奋起反击,但她还是气得“浑身颤抖,用绣鞋的鞋面使劲抵着自己的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
    每次读到这个开头,我都会读得惊心动魄,一时间,风生水起,满目凄凉。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旧上海,这白公馆,这一家人,哥哥不是哥哥,嫂子不是嫂子,妹妹不是妹妹的,像充满着深仇大恨的阶级敌人,一出场,就剑拔弩张,杀气冲天。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这是相当惆怅的故事。张爱玲把她荒凉冷漠的文风发展到极致,以至于出现过温暖、幸福片断,都如此恍惚不真实。她的惆怅不浓烈,淡淡的,却揉碎在字里行间。如果说悲虐成性的文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张爱玲的文就是一声叹息。空洞。孤寂。渺茫。
    但好的小说不能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总得反映一些东西。我想《半生缘》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时候在现实面前真的会很软弱!
    《半生缘》是第一部打开我认识张爱玲世界窗口的书,也是迄今为止我感情最深的她的作品之一。
    我最喜欢的还是《爱》,这是一篇小散文,在那么短小的篇幅里,她寄予了深深的情感,那种历尽沧桑的宿命感,那种跨越时间的永恒以及脱离时间空间的心灵相遇是她对爱的解读,那种随风而至的缘和那随时间而流动的情是她对传奇的诠释。她让人从身边真切地感受到爱的存在,爱因她的文字从平凡的相遇成为一见钟情。我概括不了她这篇小说的精妙,只能用我贫乏的语言形容她给我的震撼。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就是这么短短的一篇小短文,读完之后,是一种呼之欲出的感动,是一种深深的沉醉!默默的吟诵这段经典的结尾,仿佛置身于时间的洪流,爱的历史,又仿佛站在旷野仰望星宇的高深与璀璨中,虔诚地念着一个关于爱情的古老咒语。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邻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是瞬间,才成为永恒,若瞬间成为长长的岁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诗意与浪漫又将如何?因此,从这篇小散文中透露出来的美学意味是“凄美”,而非其他。
    此篇散文看过无数次,屡屡动容,深邃可见。喜欢张爱玲的低沉和淡定,从不张扬,淡淡几句却能撞击人的心灵。
    以前读这篇散文看到最后那句话,觉得太轻了,现在再读这篇散文,看到最后那句话,觉得太重了。
    张爱玲正如一朵凄美的花静静的绽放,寂寞的开在旧上海的繁华里,艰难的跋涉人生,在她那里人生便是寂寞,美丽和苍凉。
    这就是我眼中在时光里渐走渐远的张爱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17 12:53 , Processed in 0.091101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