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0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职场人必将经历的那几道坎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16: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婴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我们都要遇到该阶段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职场也恰如人生,每一个职场人都要从新人变为老人。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坎儿”如果处理得当,职场之路就会走得分外顺畅,处理不当的话,当下的日子就不会太好过。

  第一坎:新入职时期

  新人刚入职,尤其是刚步入社会,工作3年以下的职场新人们,这些人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边界,对于生活经验可谓是“青黄不接”:既不像毕业生那么“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那样能“独当一面”,正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拼晋升吧,直接无望,自己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新手,拿什么竞争得过老人?跳槽找工作吧,别人会怀疑你的职业忠诚度。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足以让这些人左右两难。

  某人才网做过调查,很多职场新人都有过这种迷茫,他们十分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出路在哪里。但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这是人生事业发展的起点。如何起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这一时期,首要问题是选择职业方向,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规划。充分了解自我,再结合对外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设定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人生的发展计划。有些职场新人,到单位工作后不屑于做一些琐碎的小事,这是愚蠢的一种表现。工作中的一些小事反映了你的处事态度,于细微处见真知。

  第二坎:职业起步期

  工作3-5年后,你就会逐渐步入职业的起步阶段。开始逐渐熟悉社会文化,建立最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在这一个时期,你的“职业性格特点”其本上就定型了:哪些是你特长的地方,而哪些又是你不足的地方,都将会一一显现。在这一时期,你需要对职业方向及自身性格进行合理调整和矫正,开始寻求在职场上的起步发展。

  如何进行“合理的调整与矫正”呢?你不妨在工作的相关领域适当做出调整,但不要偏差太大,比如在同一个行业稍微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新鲜感,还能测试出你究竟最适合做什么工作。但这一时期,切忌变动太频繁,太过频繁会削弱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分散你的精力,从而降低他的职场竞争力。

  第三坎:快速发展期

  5到10年之间,是一个人职场的快速上升时期,也是一个人职场中的黄金时期。

  随着一个人对自身优劣势及性格特点的日渐清晰和不断的实践锻炼,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个人的职场也基本定型,逐步承担起工作的核心责任,得以充分展现自己才能,获得晋升,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此时的职场人士,除发奋努力,展示才能以外,还有一个调整职业、修订目标的任务。这个时期的职场人士大多30多岁,已经而立,应当对自己、对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眼光更多的着眼于未来。重新审视自己职业定位、职业生涯发展轨迹,职业目标达成,如有出入,应尽快调整,这样才能更好提升自我。

  第四坎:相对平静期

  工作10到15年之后,你的职场已经完全定型了,很难再有大的改变。你所从事的“职业”将成为你终身的“事业”,这也意味着你开始从前期“职业阶段”中的技能、经验及资金积累走向人生事业的开拓历程。可能你在这个阶段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职业”状态,仍然是每天在为“老板的事业”而奔波,但年龄和阅历已经将你推向了事业发展的起跑线。并且你跑也得跑,不跑也得跑,你要为自己而跑,你的家庭开始逼迫你为他们着想,你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都决定了你要开始考虑自我了。

  这个阶段可能你会遇到的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应该做些什么?”人到中年,很多人在机会面前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

  因此这个时期的职场人士,还有一个任务:“充电”。很多人在此阶段都会遇到知识更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如不及时充电,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甚至阻碍事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奉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路,确保稳中求进,获得更大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24 12:59 , Processed in 0.121630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