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7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朗诵杂谈【十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5:0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朗诵杂谈
主讲:孙志刚
【第十八讲】

同学们好!
暮秋时节,天气转凉,屋外树叶垂落,遍地凋零之态,秋风劲吹,一片萧瑟。而我们的朗诵课,依然火热,如此好的氛围,也让这个深秋变得生动许多,因而我们觉得美好需要争取,需要寻找。
今天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有关朗诵者文化修养方面的问题。使诵者在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熟悉经典,以利于我们的朗诵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发现有这样的事情:我们搞朗诵活动,有些人也积极参与,上台后表现中规中矩,看似没毛病,但总体上给人感觉短了些许东西。语音准确,声音不错,各方面没有毛病,咋就感觉不到好呢?究其原因,凭我的直觉,我告诉你,作为诵者,你的文化底蕴不够,作品好,你没有吃透它,也可以说你还吃不透它,因此,驾驭不了的千里马,会把你掀翻在地。
所以,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实话实说,下面,我先给大家说一下朗诵的有关要素。
(一)朗诵者
朗诵者是创作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因素。朗诵者的情况直接关系着朗诵的成败。朗诵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如思想素质、人品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朗诵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素质问题。“有什么样的修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
学习朗诵,必须重视内在素养的培养。
(二)听者
听者是朗诵接受的对象。作为表演性的朗诵,必须顾及对象。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来选择朗诵材料,运用朗诵技巧。
(三)作品
作品是朗诵创作的基础。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于朗诵,要选择那些声音铿锵、朗朗上口的作品来朗诵。
(四)环境
语境是制约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朗诵一定要注意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比如新年、春节、五一、十一、课堂、舞台、广播及电视等。不同的环境,在选择和表现上都应该有所区别。
以上这些都是专业的理论,对我们初级者来说毋庸置疑。而尤为里面提到的文化素质及修养,更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文学修养呢?
文学修养也就是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比如XX学校,XX协会)的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需要强调的是,文学素养作为一个名词,它不仅仅是指“文学素养”水平高雅或低劣。
  提高文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简单点说,通过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宽广的知识面,对历史、世界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良好的行为举止,都是文学素养的一部分。 了解历史,阅读文学,品味哲学,学会分析社会人生,都是必须的。
我们怎样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把它们与自己的朗诵真正的融会贯通,真正的结合起来呢?我们一起听听专家的解读。
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瞿弦和提出,朗诵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推广,两点事项尤需注意。
  一是正确看待朗诵艺术的文化内核。“许多人认为搞艺术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而朗诵,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中门槛最低的。这是一种普遍误解”,瞿弦和说。在他看来,朗诵不仅是有声的语言文学,更承载着审美与情操,反映着品质与人格,是一个人修养与能力的全面展现。
二是正确选择朗诵题材。瞿弦和介绍,常见朗诵选材主要分为四类,依次是古典文学、近代文学、儿童作品和现代作品。他提醒,针对儿童及青少年展开朗诵训练,应顾及该年龄段的理解能力,力求理解透彻,再演绎表达。
 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曹灿分享了个人心路历程。他笑言,自己得以从一名小学多次留级、满口南京方言的“差等生”成长至今,是朗诵给予他自信和力量。他认为,朗诵教育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外化于学生行动,有利于培养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代少年。希望中国朗诵事业蓬勃发展,校园里能时时书声琅琅
通过上述大师们的解答,我们会清楚的认识到一个朗诵者文化知识的储存,文学修养的提升,对于诵读有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不管年龄,不论原由,持之以恒的多学习,尤其对古今中外经典诗文的接触,非常的必要。你认真的领会了,熟悉了,理解了,再把自己对作品的感觉,用漂亮的声音诠释出来,使之完美的呈现于大众的听觉里,想必会是一场绘声绘色的视听盛宴。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9.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27 19:20 , Processed in 0.092588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