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梦,梦长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07: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安,还是喜欢这个古老的名字。

只需一个名字,就足以记载千年的厚重;只需一抹想象,就足以再现所有的故事。“千年历史看长安”,这是一座安放记忆和灵魂的城市,沐浴烽火硝烟,历经朝代更迭,繁华过,衰败过,迎来盛世的辉煌,又目睹大厦的倾颓。一座城,如一位无言的史官,忠实地刻下每一段或治或乱的历史。

长安,长安!这是帝王的长安,是宫女的长安,是文人的长安!

这一天,我为梦而来,沿时光的河流探寻历史的遗韵,没有春风得意的马蹄,一日看不尽长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用目去凝望;目不能及的方向,就让心去翱翔。长安的月,灞陵的柳,秦时的风,唐时的歌……沉默的青砖灰瓦前,有人如我,虔诚地历数那鲜活如初的悸动。

大雁塔:禅意自幽深

这是长安之行的第一站。

作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唐三藏)自印度取经归来后,为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而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的。初建时为五层砖塔,武则天时重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武则天时将塔增至十层,后唐时期又被降至七层)。

不管其间经历如何,大雁塔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大雁塔原名雁塔,由于后来长安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的塔就叫做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则叫作小雁塔。而关于雁塔的得名,却是众说纷纭。

其一,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而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制。

其二,按照印度佛教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两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一座小乘佛教寺院的和尚买不到肉做饭,正好这天是菩萨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仰面望着雁群自言自语道:“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折翅坠地。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身。于是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其三,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玄奘建造此塔也是为了报答菩萨所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其四,和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代人习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

……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注定大雁塔是一个禅意幽深的所在。“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高宗李治亦有如是感慨。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想来《西游记》中那个略显迂腐柔弱的唐僧并不是高僧唐三藏真实的样子。公元628年辞别长安西行,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历经艰险到达印度,公元645年携经归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

我突然开始崇拜起这个僧人了。十七年的漫漫之旅,不仅为国家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部《大唐西域记》更是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北宋吕大防《礼慈恩寺题诗》)这时的他,不再是唐僧,而是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

“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

“大雁塔看什么?看字、看诗。”

这是当地导游告诉我的话。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二圣三绝碑”。

徘徊塔前,试图从它静默屹立的身影中窥见它当年繁华的盛景。作为一个修行尚浅的女子,于佛,我知之甚少;于所谓的舍利,我更是无法结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生若禅,我只能循着塔上历代文人留下的痕迹,感受那份千古共鸣的思索。

寒窑:情海碧血十八载

没曾想在长安,与他们的故事不期而遇。

话说,故事只是传说,源于旧剧《武家坡》,历史并无其人。薛平贵与王宝钏,不管古人今人如何嫁接演绎,都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这段爱情故事的欣赏。正所谓,无关历史,只关爱情。

误打误撞,虽然没能从正门走进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尽管如此,还是一进门就强烈感受到了公园内营造的浓浓爱情氛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些耳熟能详的爱情名句被一一镌刻在土山下的石头上,其中更有自己喜欢的李商隐的一首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讶然之余即已了然,诗的题目本就是《暮秋独游曲江》,刻在这里自然是很应景了。

信步前行,来到了寒窑的真正遗址前,三姐泉、望夫亭……每一个名字都仿佛是情景的再现。那是三姐曾经汲水的地方吗?那是三姐曾经盼夫的高处吗?我在脑海中勾画着一幅幅久远的画面。拾级而上,来到寒窑的入口处,却被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吸引了:“从来矢志不言苦,唯有真爱多动人。”十四个简单的字,道出了王三姐十八年的心声,也传递了后人无尽的仰慕。

寒窑内部很暗,被分隔成一个个的小房间,每间都有各自的主题,故事概说、剧照展示、生活场景,我一路瞻仰过去,并在接近漆黑的状态下沿着螺旋形的仅容一人侧身的楼梯下到底层。底部其中一间稍微宽阔些,但还是很暗,墙上挂着三个电视,里面播放着关于他们的戏曲故事,每个电视机前方的架子上各有一副耳机,戴上它就能听见故事的解说。

循着光线走出来,就到了寒窑的出口。仰头望去,整座寒窑嵌在土山中,朴素地低调着,如果没有后人的各种整建和开发,怕是真的荒草凄凄了吧,但是周围现代化的开发又未免削弱了寒窑故事本身的悲剧意义。也许历史和现实之间就是这样难以两全,得失相伴,但传说中的故事终不会因此而褪色多少。

王宝钏,相传是唐代宰相王允的三女儿,为争取婚姻自由,搭起彩楼抛球择婿,结果绣球落于叫化子薛平贵身上,王允觉有失体面,当即翻脸悔亲,可宝钏执意要嫁,并最终与父亲断绝关系,和平贵住进城南寒窑。适西部变乱,平贵投军,反做了西凉国的东床快婿,宝钏独守寒窑十八载,贫苦困顿,靠挖山上野菜度日,后平贵返唐,二人寒窑相会,王宝钏被封为正宫皇后。

然而,十八年的等待只换来十八天的短暂幸福,王宝钏竟就此撒手人寰。是十八年的清贫耗尽了身体,是精神的支柱突然被抽离,还是眼前人不再是心中人?这些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坚守已成佳话传唱千古。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祠庙的柱上这样写着。

“寒窑柳絮飘飞远,粉丝绵绵漫长安。”《曲江寒窑》中这样唱着。

这一刻,我仿佛看见身着素衣的王三姐正且歌且行着,回首处,眼中是坚贞,是幸福,是满足,是寂寞……

华清宫:此恨绵绵无绝期

请原谅,一提到华清宫,我这颗语文老师的缠绵心思就开始神游八荒了。

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约35公里处,相传三千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骊宫”,秦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汉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李世民修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环山筑宫,宫周建城,改为“华清宫”,因宫建在汤池上,又名“华清池”。

我是从望京门踏入华清宫的,对于我这样一个方向感不甚清晰的人来说,哪个门真的不重要。回首仰头处,看见门头的匾额上书写着“望京门”三个大字,心里竟刹那起了一丝触动。望京门,这里是翘首等待的地方么?等待快马加鞭运回的荔枝,等待步辇簇拥而来的君王?望穿秋水,望断青春,十年温柔乡,欢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望京门的对面就是坐落于骊山脚下的长生殿,前有一池清水,周有绿树掩映。“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盟誓的地方,一个被后人视为爱情圣殿的所在,今已成为唐华清宫陈列馆。

一路漫步,九龙湖景区长桥卧波,水平如镜。飞霜殿、沉香殿、宜春殿、龙吟榭、龙石舫、九曲回廊等十多个仿古建筑环湖而列,雕栏玉砌,错落有致。游走其间,心旷神怡,有种穿越之感,恨不能着一盛装,做一回大唐女子。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来到华清宫,自然最渴望一睹当年贵妃沐浴的地方。于是我看见了,九龙湖畔的御汤遗址前,屹立着一尊贵妃出浴的汉白玉半裸雕像,体貌丰腴,面如满月,眉目低垂,娇羞之态一览无余。“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天下哪一个男人可以抵挡住这份诱惑呢?“从此君王不早朝”,多少可以有一点理解了。

这里是游人最多的地方,等待和“贵妃”合影的人一拨接着一拨,这让我生出一丝淡漠的悲哀,为贵妃悲哀。堂堂大唐贵妃,当年如何风光荣宠高高在上,如今却以半裸的姿态沐风淋雨接受着后人的观瞻。虽然只是雕像,虽然初衷是纪念,亦让人平添遗憾和不忍。“文明出行,文明拍照,文明游览”的警示牌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反倒有点“此地无银”的味道。

御汤遗址处,各种各样的汤看得我眼花缭乱。儿子问,御汤是不是芋头做的汤?老公说,御汤就是皇帝的洗澡水。我也真是服了这父子俩,一问一答都尽显通俗。“莲花汤”池形如石莲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汤”池形如海棠,供贵妃专享;“尚食汤”是供大臣们沐浴之处;“星辰汤”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时可见天上星辰,故名。星辰汤后面就是温泉古源,一号源、二号源……接近荒废的状态折射的却全是当年的惬意和奢华。

有人说,华清宫之行的精髓在于观看一场《长恨歌》歌舞表演。演出以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为蓝本,分为“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层次十幕情景,在故事发生地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媒体对此的评价是:它让“躺着的历史”在华清池的九龙湖畔“站了起来”。此行遗憾,无缘感受到舞台带来的这份视听震撼,但到底是熟背过白诗《长恨歌》,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宛转蛾眉马前死”,从“升天入地求之遍”到“天上人间会相见”……我可以从诗歌中去感受其中的跌宕起伏。短暂笙歌也罢,长夜难眠也罢,仙山重逢也罢,喜也罢,悲也罢,终有尽时,唯有长恨,绵绵无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贵为天子,贱如庶人,又如何呢?

离开临潼华清宫的那一刻,我似乎,已经释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16 16:32 , Processed in 0.125696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