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20:0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翁同龢在晚清史上声名显赫,他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然时人称之为“人参状元”,这是为什么呢?
       这当中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原来,翁同龢当年之所以能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得中咸丰六年状元,除了靠真才实学外,其随身携带的两支人参也功不可没。
       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叫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人。他与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同榜进士,更为特殊的是,翁同龢是那一榜的状元,而孙毓汶屈居其后,为第二名榜眼。
       孙毓汶的家世十分显赫,其祖父孙玉庭为清朝的大学士,父亲孙瑞珍为尚书,兄长孙毓桂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状元。
       翁同龢的家世,与孙毓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安徽巡抚;翁同龢的二哥翁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时称翁家“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
       翁同龢与孙毓汶都极有才华,均为时人所称道。咸丰六年的殿试竞争状元者,其实就是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这两人都志在必得。孙家欲使孙毓汶独占鳌头,能与孙毓淮成为“兄弟状元”,留下一段佳话,只怕状元给翁家抢去了,因此便生一计。
       当时,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多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
       殿试前夕,孙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饭后,孙父孙瑞珍即嘱咐儿子孙毓汶早些睡觉,以便翌日有充沛精神参加殿试,自己则以长辈身份对翁同龢殷勤款待,频频劝酒。席散之后,孙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的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才让翁同龢回房休息。此时,孙毓汶早就酣然入梦,甚是养精蓄锐。
       翁同龢刚上床,孙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进入试场,翁同龢觉得全身无力,昏昏欲睡,心想这回殿试绝无夺魁希望。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身上带来两支人参,遂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顿时觉得精神十足,执笔直书,无一败笔。幸得两支人参救急提神,终使翁高中状元,于是人皆称翁同龢为“人参状元”。
       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保健珍品,它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大补元气,补肾助阳,生津止渴,补脾益肺,益心复脉,益智健脑等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故有不少由人参组成的方剂在治疗上能发挥卓越的效果,如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等等。
       翁同龢与孙毓汶后来都做了很大的官,但结局都不好。
       翁同龢于咸丰八年(1858年)就成为陕甘学政。同治四年(1866年),他被派弘德殿行走(同治帝读书处)成为小皇帝的老师,至同治十三年时已是内阁学士兼侍郎了。光绪初年,他晋都察院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充军机大臣,还在光绪帝的书房担任“总师傅”,是位极人臣的帝师。
       孙毓汶授职编修后,于咸丰八年丁父忧,回到山东老家。因在家乡办理团练不称僧格林沁的心意,被革职发往新疆。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他才返回北京,擢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朝廷上的清流党人认为恭王总持国政,一无善策,对其备加攻讦。慈禧对恭王亦不满意,就借机革除他的一切差使,与恭王同事的李鸿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罢黜。
       铁打的营流水的兵,恭王去了醇王来。孙毓汶是醇王的铁杆,这是自然得了势,遂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孙毓汶自入军机处后,当国十年,权倾朝野。醇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死后,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一直拖到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事发生,朝廷内外对孙毓汶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如文廷式等人,联袂赴孙毓汶宅中,令其缴还门生帖,意思是不承认他做自己的老师。
       孙毓汶在官场的口碑很差。据史料记载:孙毓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容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也就是说,孙毓汶是慈禧太后最为信任的大臣,而且与太监李莲英是拜把子兄弟,经常能打听到皇宫机密消息,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还有一个事例更能说明孙毓汶的差劲。一次,贵州蕃司王德榜进京要拜见他,孙毓汶竟然索要门坎费白金千两,王蕃司气得直骂:“为官不是他孙家的官,不见有什么利害,何必非贿赂他。”愤然离去。等他一回到任上,正赶上巡抚缺额,孙毓汶对皇帝说王德榜不通文理,不能权摄封疆,于是改用臬司权领巡抚。王德榜一听此事,气愤而死。
       至1894年十月,前线败报频传,慈禧不得已召见年过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对外交涉,会同办理军务。半个月后,孙毓汶就被光绪帝革去一切职务。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成为朝臣的领袖。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与孙毓汶最后皆抑郁以死,这对老冤家估计到了地下相见时,一定相对无语,情何以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24 12:00 , Processed in 0.102709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