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7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中的苏州定圆与七里山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翻看老照片,以便把过往的记忆从新搜索,有些照片也的确勾起了一些美好的回忆;有一次,当我翻到在苏州七里山塘和定园的留影时,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重又浮现在眼前…
  
  游苏州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正是旅游的美好季节,天上飘着微微的细雨,尽管如此,还是游人如梭,熙熙攘攘;刚一出门便雨湿巾衫,虽然如此却更增加了我们观赏的决心。
  
  于是我们来到了苏州定园…
  
  定园,位于虎丘山南麓古茶花村内,始建于明代初期,相传为明代开国重臣刘伯温的私宅,内有刘伯温墓等遗迹。在五月的细雨蒙蒙中,定园更彰显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定园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当年吴王夫差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饮酒弹唱,对酒当歌,望月兴叹,一代霸王在美人面前,在江南柔水面前也只是率真的男子,自古君王江山还是爱美人,谁对谁错评说不一。走进园内,鲜艳的茶花雨后更加光彩夺目,在微风中摆动的翠柳、姿态各异的小桥、碧绿的孱孱流水、造型不一的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呈现在眼前。
  
  定园还是一处以全面展示苏州的茶文化、吴文化、水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名胜,吸引着无数游人。定园内水味浓郁,一路走过,都有“塔影湖”的流水相伴,颇具灵性。雨天的塔影湖一改往日的宁静,微风徐徐,碧波荡漾,令游人泛舟湖中的兴致油然而生。于是我们随同其他游人一起钻进了渔舟,驾舟的船夫披上雨衣,带上草帽,划起木桨,船客坐在舟上享受着苏州的时令船点小吃,口感润滑,松柔甜美,真是有滋有味。
  
  在小舟的荡漾中看岸上的亭廊也是别具特色,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划过身边:采用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建筑的“观花亭”,一展江南风味;眼看只有一半结构的“半亭”和形似一把撑开的大伞的“伞亭”风格奇特,引人注目。想了解水文化自然不能忘了仔细打量那一座座蕴藏着姑苏特色的桥梁,石桥、木桥、竹桥;拱桥、平桥、弯桥,造型各异,姿态万千……
  
  我们又观赏了定圆里其他的景点,然后到了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唐朝宝历二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
  
  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据说清乾隆帝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亲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我们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叫了一条小船,泛舟山唐河,暖暖的空气中不时飘来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七里山塘有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山塘河两岸,林立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前街后河,河上小船来往如梭,街上店铺林立。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洞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洞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桥东堍的花园弄花香袭人,有不少古代的学识名流赋诗填词赞美斟酌桥畔的风光,例如:“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在山塘河七座桥当中,最美的就当属通贵桥了……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最佳去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为丹青高手提供了绝佳的写生素材。
  
  关于七里山塘名字的来由还有一个故事……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坐江山后,张士诚也被押到了南京杀了头。不过朱元璋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苏州毕竟是张士诚的大本营,亲信很多,于是,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
  
  刘伯温想出一法,在山塘河上建造了七座桥,这好比七把锁……又在桥堍安置了七只狸,让它们来看守这七把锁,破了“风水”。传说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但是七狸山塘被老百姓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七里山塘”。这也只是一个传说。
  
  刘伯温,汉族,浙江省文成县人,自幼聪明好学,曾有过目不忘的美誉,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尽管如此,刘伯温却有着坎坷的为官历程。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伯温步入仕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有着崇高气节的知识分子,刘伯温选择了后者,尽管那条道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
  
  刘伯温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南京,任谋臣,展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才能。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议,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士。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明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伯温为丞相,但刘伯温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刘伯温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开始对刘伯温起了疑心。朱元璋就利用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除掉李善长;不过刘伯温心里应该明白,让他除掉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临终前,找来两个儿子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的确,正如刘伯温所说,他死后不久朱元璋就想起了他。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伯温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还刘伯温一个公道。
  
  刘伯温死后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治国良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郁离子》。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他认为志利忘民,缺乏行义,国家是危险的。刘伯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综观刘伯温的为官之道及其为人,再加上他的作品当中所体现的内容,一是依法治国,二是以德服人;依法安邦,以德服人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全部内涵。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尽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
  
  总之,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能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个七里山塘名字的由来引起了那么长的话题,难道这不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吗?
  
  我们带着疲惫和满足回到了住处……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16 08:08 , Processed in 0.143260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