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丽富饶的江南圩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2:4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是美丽富饶的地方,紧临长江的南岸。长江从九江向北拐来,这里成了“江东”。这里的地形,东、南、西三面被群山包围,像簸箕似地朝北敞着口。地势越往南越高,有“十里高一丈”的说法。因此,人们习惯地说,往南去是“到高头去”;而往北去则是“到低下去”,与国家“南下北上”总体的地理恰恰相反。这“簸箕”似的底部,是平坦的土地。在这平坦的土地上,布满着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也都是一色的向北流去,注入长江。这些水系像是人身上的经络,把这块土地织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水网之间是肥沃的土地,勤劳智慧的人民把这块土地建设成了美丽的水乡。这里物产丰富:土地上盛产稻米;水产品种类繁多,品质都非常优良,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
    如果登上西边的山头,鸟瞰东边簸箕底似的平地,便是广袤美丽的水乡了。在不同的季节里,所见到的景象竟不一样。春天,水边的柳树最先冒出新芽,展现着勃勃生机;接着,桃花火红,梨花雪白,无边的油菜花一片金黄。沉睡了一冬的大地,处处都让神奇的“天工”描绘得绚丽多姿。夏天,绿茵茵的水稻田反映着碧空如洗的蓝天,天与地的苍穹里,宛如优美的风景画;其中星罗棋布的水景,点缀得像是天上星星,温柔清新,明媚秀丽;发大水的时候,一处处的村庄,像是漂浮在白水上;更像是满载的航船,安祥地停泊着。金秋季节,所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诱人的丰收景象,让人仿佛闻得见稻谷的清香。冬天,裸露的田野,尽显出黑沉沉的本色。如果下了大雪,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天地相接,雾气蒙蒙。“雨里烟村雪里山”的朦胧景象,迷人视野。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江南是雨水充沛的地方。这簸箕底似的平地上,容易遭受洪涝灾害。每年农历五月,梅子成熟之时,就进入了“梅雨季节”。这时候只要天上一片乌云,就可能是一场大雨。老是大雨滂沱得数日不停,致使山上洪水冲向河、湖,又漫进田野,淹没村庄。在这平地上居住的人们,常常要遭受水灾的侵袭。勤劳智慧的人们为了能有安定的环境,便依照水系区分,沿河筑埂拦堵。于是,渐渐地筑起了拦水的土埂。这种土埂,被叫做“圩埂”(这个“圩”字,大约与“围”的意义相似)。有了圩埂,就可以逼着洪水直接奔向长江。于是,埂内的土地被叫做“圩田”;埂内的村落,便称做“圩乡”,广袤的簸箕底似的平地都被称做圩区了。但是,大洪水的年份,长江泛滥,洪水排不出去,往往冲决堤埂,淹没圩区,这就称做“破圩”。破圩的时候,洪水奔向田野,冲进村庄,给人们造成“灭顶之灾”。因此,这里的人们常说:“圩田好做,五月难过”。随着岁月的推进,人们不断地给圩埂培土,圩埂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抗拒洪水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破圩的情况便越来越少了。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杰作。
    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旱路有西边沿山的驿道,驿道上每十里就是一个店铺,有的还是集镇;每五里就有驿亭,因此,这条大路被称为“铺路”,意思是“店铺之路”——经济动脉。铺路北起于南京,南至徽州,真正是贯通南北,四通八达。水上交通更加便利,只需要一条小船,就可以自由地进行旅行。水路上每五里就是一个渡口,有的渡口还是繁华的镇市。可见,这里在先人时期,就已经是农商发达,经济繁荣的所在了!
    这里不仅地灵,而且历代都有许多人杰。地方上历代人杰灿若繁星,数不胜数。永垂青史的有三国东吴的周瑜与黄盖。当年,他们借据着这里优良地势,屯兵操训,雄居一方,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名胜。他们的公馆和墓地,也都留在了这里。还有五华山的古刹,不仅历史古老,名声也仅次于佛教圣地九华山,被称为“江东第二禅林”。如今,不仅遗留着许多名声遐迩的古迹和神奇的传说,还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流连忘返的胜景。
    这里,现在人口密集。土地上,只要可以耕作的,都种上了庄稼;水里面,也都为人们利用着经营了起来。不过,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究竟有多长的历史,因为没有相关资料,还无法知道得很详细。西边与圩区毗邻的低矮山包上,有许多四方型的土包,绵延几十里。这些土包,每座周长约20-30米。高约3-4米,老百姓习惯地称之为“望牛墩”。因为放牧耕牛的时候,站在上面,能方便地看望着所牧放的牛。在“学大寨”的时候,被挖平了不少。前些年,考古者经过考察,说这些土包都是周朝人的坟墓。2001年,安徽省政府在这里树立了石碑,确认这些土包都是西周人的坟墓,并且加以保护。这样说来,这里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已有人类生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土包,说明了当时人口还相当密集。
    不过,圩区真正能住上固定的居民(指能永久性固定居住的居民),大约只能开始于宋、明、清时代。因为大量资料说明,所有的圩堤修筑,最早的是在宋代,大多数是在明朝以后,清朝之中。在此之前的居民,只能是在现在的圩区里“客居”,无法定居。因为没有圩堤的簸箕似的平地上,平时展现在水面上被称为“垾地”的土地(这“垾”大约与“旱”字同意),洪水来了便被淹没,洪水走了,才显出“垾地”来。而且,由于江南地方雨水充沛,洪水来往,像是家常便饭。因此,没有圩堤之前,人们便无法在这里定居。如此推论,西边山头上西周坟墓里的人,他们生前定居的地点,应该只能是圩区沿边的小山丘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18 12:19 , Processed in 0.117513 second(s), 15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