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0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脚下的大地总令人肃然起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2: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地之歌——徐晓燕作品展”于2014年4月12日在798艺术区久画廊拉开帷幕。虽然斯人已逝,但是徐晓燕的作品依然以一种强悍的生命力鼓舞着热爱大地的人们。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徐晓燕相继创作出了“夏季风景”、“秋季风景”、“乐土”、“大地肌肤”及“辉煌”等系列作品。在画家的眼中,那一望无垠看似单调的田野上的庄稼,凝结了人类的希望与感情。一年四季,一切生命随大地周而复始,从萌发到成长、收获,最终又回归土地,生命的永恒与壮丽,都在这默默的四时流变与转化之中。
      正如评论家水中天先生所言:徐晓燕笔下的大地是生命性的,它似乎是有欢乐与悲哀,青春与迟暮,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徐晓燕把大地和附属于大地的生命视为一种整体,揭示了作为“万物之母”的土地对生命的贡献以及生命的沧桑。
       798艺术区,久画廊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展览负责人余欢子忙着迎来送往前来观展的画家、学者。还有一些好奇的脸,也凑了进来。他们懵懵懂懂地拿着门口陈列的导览手册,也仔仔细细地看着上面的画和字。
      尽管“大地之歌——徐晓燕作品展”开展已有一些时日,久画廊每天仍会迎来一些新鲜的面孔。白发苍苍的老者、穿着中山装的艺术家、面容娇媚的少女,无论踏进展厅前是什么心情,站在徐晓燕的画作前,他们的眼神无一不流露着沉静和思考。仿佛时间忽然如流水一样哗哗地流逝,而画和人却相对静止着。这座展厅有一种魔力,人们的心会忽然安静下来,再雀跃的眼神、再悲怆的心思、再骄傲的表情,都会跳频到同一个频道,那是一种安详、大气、磅礴和沉稳的气息,甚至可以说——史诗般的气氛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从展厅的一束灯光,到画作上行云流水的签名,每个小细节都流露着厚重的情思。
      很少有女性画家能表现出这样的苍劲有力之感。从画面的技法到给人内心的冲击,徐晓燕的作品却做到了。倘若不知道画家是谁,很容易会认为这些画是出自男子之手。
      以“大地之歌”作为徐晓燕个展的主题,让人联想到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他于1908年创作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由6个乐章组成。耐人寻味的是,马勒的交响曲是从7首中国唐诗中获得了灵感(李白的《悲歌行》、《宴陶家亭子》、《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的《送别》与钱起的《效古秋夜长》——最后一首专家尚有争议)。之所以唐诗启发了马勒,跟当时马勒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1907年,马勒连遭厄运,3岁的女儿去世,接着他又被解除了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的职务。此时,当他阅读到这些古诗时,引起了对人生的伤时感怀,于是选择其中的7首谱写成曲,成为他最著名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西方音乐史把马勒看作是“最后一个伟大的德国后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是整个浪漫主义传统的后裔,他把浪漫主义交响曲和交响清唱清剧无限扩展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方音乐史》)。
      仿佛说得太远。但是,由徐晓燕的《大地之歌》追溯到马勒,并不仅是因为相同的名字,更在于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实质:面对大地沉思中人的悲壮。马勒为什么要命名自己的交响乐为《大地之歌》?时过境迁,谁也无法道明,史料也无从考证。但是再也没有什么人间的情感可以与大地分离了。换句话说,人生活在大地上,人生悲情都与赖以生存的大地相关。我们在谈论脚下大地时,那意象首先是一种伟大的庄严,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景致。
      之所以人们为徐晓燕笔下金黄色的丰收(《秋季风景》)而怦然沉静,那是画作传达的气息和欣赏者的观感形成了通感:大地在深秋季节所呈现的景观给徐晓燕的心灵深处带来阵阵回响,这是土地在无私奉献之后,殊存于田间的萧瑟景象,怎会不引起画家的怅然若失和人生悲情呢?
      相当长一段时间来,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徐晓燕作品的学术价值。大家仿佛有一个共识,徐晓燕开创了自然风景的一种新的美学方式。她的画面主体是丰厚的黑土,有时被夕阳映成金红色,有时呈现出阴沉沉的黑褐色。黑土地上的干枯玉米秆,与七零八落的杂草混杂在一起,在夕阳余晖中闪现辉煌。虽然一部分玉米秆还保持着挺立,但更多的已经倒在泥土里,变为更深的棕色,开始了化作泥土的过程。
      她的《秋季风景系列》、《原》、《野》,以及《乐土系列》等作品,都不是表达一般美学意义(例如自然美学等)的风景画。欣赏者在她的作品中并不能感受到一般自然风光轻松怡然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震憾甚至是一种痛感的冲击。人们从中可感觉到一种久违了的崇高走向,一种久违了的壮美。人们可以读出历史、读出信念、读出苦难、读出坚毅。
      除此之外,女性画家对大地的眷恋也许还有一种深层次的母性意识。一篇艺术评论这样解释到:“从母性意识的角度看,女性在本质上更贴近自然。自然孕育生命万物与女性作为生命本源是同主的。因此,女性艺术家观照自然也会带上从自然中反观自我的特殊涵义。徐晓燕不厌其烦地画‘大地’这个‘万物之母’,那种创作的兴味与冲动一点不亚于那些醉心于母亲题材的画家,大地衍生万物又包容万物的母性胸怀,给已为人母的徐晓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18 05:31 , Processed in 0.117340 second(s), 15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