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沽源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4: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沽源大地,辽阔肥腴,历史悠久。古为历代少数民族游牧杂居区,今为河北省坝上主要畜牧基地之一。

      全县总面积3654平方公里。阴山余脉横贯东西,东、南及沿坝头一线山丘起伏,径谷坦荡;中、北、西部地势渐趋平缓,原野开阔,河流淖泊星罗棋布。版图呈葫芦状横挂于河北省最北部,镶嵌在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全县1 7个乡(1个镇),231个行政村,753个自然村。人口218053人,汉族居首,另有回、满、蒙、壮、朝鲜族。年均气温1.4 ℃,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04天左右,年均大风日数66天,平均海拔1536米。1月最冷,平均气温一17.6 ℃;7月最热,平均气温l7.9 ℃;年积温1801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特征。

      远古的沽源大地,原野苍茫,水丰草肥。闪电河,古称濡源,发源于县境东南与丰宁县交界处。白河,旧称沽水,源于县境西南的救龙泉。早在6000年前,人类就在今县境内闪电河流域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装点描绘着沽源的山山水水,创造着古老的历史文明,开发利用着这块神奇的土地。

      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将秦开北却东胡,将沽源这一美丽富绕的地域圈入版图。沽源这块土地,以母亲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吸引和滋育着衣冠不同、习俗各异的边陲部族到这里游牧。前后有匈奴、乌桓、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他们均以畜肉为食,皮毛为衣,畜牧业生产是他们唯一的社会活动。北齐名将斛律金在《敕勒歌》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为其境域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进程,推动着社会的更替。生活在沽源大地的各代部族时而为开发建设相互为依,互通婚姻,融为一体,共同饲禽畜牧;时而为争地夺势反目为敌,尔驱我逐,战火遍野,这种状况几乎代代不断,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史典中有辽肖太后统军夺燕云十六州班师北上,途经沽源椴木梁地带,陈宋俘于军前欢歌庆功的记载,也有金时桓州游牧民揭杆而起的悲壮呼号。

      沽源这块富庶美丽的土地,不仅是勤劳憨厚的北疆各游牧部族繁衍生息的依托地区,而且也被各代统治阶级视为“风水宝地"。北魏统治者在大宏城设置御夷镇,以防柔然,捍卫平城。辽代统治者实行四季捺钵的特殊政治制度,这里为其主要出猎捺钵区,承天皇后并在此建凉殿。金世宗每逢夏季经常避暑行猎于此,将这金莲争芳吐艳的苍茫原野,取金莲玉叶之意更名为“金莲川”,并在闪电河畔建“景明宫”为避暑疗养圣地。元从忽必烈定制起,实行巡幸两都制度,这里为天之骄子的驻跸和游猎地。其时据忽必烈旨意建“察汗脑儿行宫",每当举行诸王朝会,开作马宴,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明代,这里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开平卫”,为防蒙古侵扰,派有重兵屯守。清代,蒙古察哈尔部迁牧于此,这里为皇家牧场基地之一。沽源神州,滋育过千古风流,沽源大地古老文明。到了清代中叶,单一的畜牧业经济趋于解体,苍茫沃野,放垦为片片良田,直、鲁、晋人民蜂拥而至,在这里开荒种田,为数众多的蒙人也跻身于农桑之间,劳作在阡陌之中。传统的游牧区又被赋予新的生机,使之变为农牧兼营区。

      辛亥革命胜利后,沽源历史进入新的纪元。民国3年(1914年),沽源正式建置。因借地侨治于独石口,暂取名独石县。次年取沽河源于此境“救龙泉”之意,改名为沽源县。民国初年实行“清丈放垦”,农牧业同步发展。由于此境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牧业六畜兴旺,农业连获丰收,故而坝内破产农民携儿带女举家迁入。沽源首席知事黄凌云,为标榜与民同甘共苦之意,特聘扬州儒士在县衙门处书写楹联:“饱尝苦荤知民食,听彻钟声省宦情"。然而任职不过一年就因“门丁书吏时有索取情弊”,而被罢官免职。其后几任县长不得不以此为鉴,以身作则,严格吏治。随着农牧经济的发展,城镇工商业也有所发展。首有小河子出现醋酱作坊,后有平定堡富户白玉山领头作买作卖,仅数年小河子、平定堡俨然成市,工商业户逐年递增。沽源经济一时呈繁荣之景。民国15年(1926年)后,各地军阀连年混战,散兵流寇涌至沽源就地为匪,祸害百姓,一时间沽源大地路断人行,悲叹漫野,各业生产一蹶不振,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向华北地区大举进攻,民国22年(1933年)5月侵入沽源,同年6月被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李忠义所率的抗日同盟军击退。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民国24年(1935年)12月沽源再度沦陷。从此,沽源人民生活在侵略者铁蹄之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国26年(1937年)侵略者在此设伪宝源县。沽源历史进入漫长屈辱的黑暗岁月。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向来不屈服于外来侵略者和一切反动势力欺辱压迫的炎黄子孙刚烈坚毅的性格在沽源人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国30年(1941年)3月,中共平北地委抽调干部,创建了龙崇赤联合县。5月,平北八路军某部在西辛营首次重创日伪军,点燃了该县抗日战争的烽烟烈火。从此,沽源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坝头一线山区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经过英勇抗战,终于在民国34年(1945年)8月11日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沽源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北上南下支援前线,民国35年至37年(1946年--1948年)10月,共有3500余人参加战斗。在民国35年(1946年)攻打平定堡战斗中,参战民兵1500余人,大车600余辆,担架130多付。民国37年(1948年)10月,2000多民兵出色地完成了解放新保安战斗的主力担架团任务,受到晋察冀第四纵队后勤部的表扬。沽源儿女英勇无比,沽源儿女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以至朝鲜半岛的三千里江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

      民国37年(1948年)秋,沽源全境解放,这块蒙难多年的苍桑古州终于迎来了百里新天。全县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多少年来沽源贫苦农民这一梦幻般的期盼终于变为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中共沽源县委员会、沽源县人民政府按照党的政策,领导沽源人民逐步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和私营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期间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失误,特别是1957年“反右"的严重扩大,1958年大跃进的左倾冒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狂热,都不同程度地给沽源经济和人民的思想留下了创伤。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和希望的坚强信念,在沽源人民的心中丝毫没有改变。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在沽源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使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沽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挥当地优势,实行改革开放,使沽源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沽源这一块沃土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常青翠绿。

      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建国初1949年的1538万元增长到10400万元,等于39年前的6.7倍,平均每年递增2.3%。农业总产值由1495万元增长到7833万元,等于39年前的5.2倍。粮食产量较建国前有大幅上升。1982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施后,全县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产1001792万公斤,平均每一农业人口占有粮食506.5公斤,亩产由建国初期的30公斤上升到100公斤以上,就粮食而言,基本上达到了自给自足。

      沽源为河北省主要畜牧基地之一。牧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88年底大牲畜存栏73802头,比1949年增长了2.8倍。林业生产从无到有,突飞猛进。1988年全县实有林地面积379325亩,除4.3万亩自然林外,还有人工造林33.5万多亩,随着“三北”防护林和京津绿化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境内已经形成农田和草牧场防护林为主体的林业工程。原先沽源境内屈指可数的“东一棵”、“西一棵"林木业状况已成为历史。

      工业生产虽十分薄弱,但比建国前发展快。1988 年工业总产值2567等于1949年的67倍还多,特别是1984年11万伏输电工程的完工,结束了沽源靠陈旧动力生产、油灯照明的历史。39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元 ,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49万元,农村存款余额539万元。传统的“一饱两倒”生活得到改观。“口外三宗宝,莜面、山药、大皮袄”已不再是沽源人的美谈佳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已成为沽源人的追求目标。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88年全县学校达到省“一无两有八配套”(注:无危房,有校舍、有桌凳,院墙、旗杆、大门、厕所、水井、花池、运动场、校牌配套)标准。县乡两级广播电视设施逐步完善。卫生医疗机构较为完善,缺医少药的状况已经过去。1988年事业单位中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353人,初级职称1844人。一支较有实力的科技队伍已经形成。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沽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她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开发条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县境天然草场广阔,牧草丰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贯彻坝上经济建设方针,草地资源得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1988年,全县有天然草场138万亩,其中:300-1OOO亩的有50块,100-10000亩的有22块,10万亩以上的有6块。这些草场在正常年景下,牧草丰盛,草质优良,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还发展人工种草38万亩,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畜牧业是这里经济的支柱产业。1988年全县大牲畜81782头,羊35.7万只,猪6.4万头,兔13.7万只,家禽58.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1.6%,达到2428元元。畜产品产量较大,经济价值高,有发展加工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
全县有大小河流15条,水库5座,淖泊12处。总水域面积5.9万亩,已开发利用3.2万亩,年产各种鲜鱼120吨。此外,全县地下浅层水资源丰富,年可开采1.4l亿立方米,
      有利于发展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该地年日照2939.7小时,为可照时数的67%,仅次与拉萨和玉门,这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土地肥沃,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全县地表面积500万亩,人均25.1亩,为张家口地区平均数的1.5倍,为河北省平均数的5倍,为全国平均数的2.6倍实有耕地面积150万亩,人均7.5亩,为全区平均数的1.7倍,为全省平均数的4.3倍,为  全国平均数的5倍。沽源特定的气候及植被条件,形成了具有地带性特点以栗钙土为主的土  壤类型,全县由东南向西北分布着灰色森林土、栗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5个大类,10个亚类,共有34个土属,112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4%的土地面积14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92%;含量在3-4%的25.2万亩占11.3%;含量在2--3%的158.7万亩,占32.2%;含量在1—2%的17万亩,占23.65%;含量在l%以下的4.7万亩,占o.81%,土壤有机质平均为2.997%,其中耕地为2.62%,潜在肥力较高,为发展种植业奠定了基础。   

      地域辽阔肥沃,野生资源优越丰富。野生动物分为兽禽两类,兽类主要有野狐、野兔、獾、狍;禽类有百灵鸟、叫天子、画眉、红靛、蓝靛、沙鸡、半翅,个别年份还有天鹅、地脯过往栖息。特别是百灵鸟极为珍贵。1982年调查,野兔、沙鸡、百灵鸟2.6万多只,供销单位年收购野兔皮、黄狼皮、雕翎皮1.2万张。野生植物主要以中草药为大宗,药用植物年产量在700多万公斤,黄花、蕨菜、口蘑均为出口创汇土特产品,年产量I.0多万公斤。林业发展迅速,8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和津京绿化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全县在两处自然林的基础上,重点营造了以农田和草牧场防护林为主体的林业工程,1988年有林面  积已发展到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全县尚有宜林面积128万亩,发展林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沽源矿产资源丰厚,已发现14种之多。现探明金属矿5种:金、钼、铅锌、铀、铜;非金属矿9种:煤、萤石、钾长石、芒硝、澎润土、松脂岩、大理石等。全县煤炭资源丰  富,已探明的榆树沟煤田储量达3.3亿吨,属中型隐伏褐煤田,现正待开发。交通比较发达,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县境内有省级公路干线4条,县、乡级公路干线10多条。南接京津,北连内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业已形成。工业基础虽薄,但以电力、建材、皮毛、畜产品加工、亚麻为主的地方工业已有一定规模,乡镇企业正在起步和发展,这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高工业体系的发展能力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农业大有潜力和后劲。境内土地广阔,山川皆具,水源条件较好。沽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加强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增加投入,科学管理,将逐步形成农林牧全面发展,粮食、林牧、农副产品等各有侧重的商品化生产区域。沽源地理位置适中,内近京津,外连内蒙,衔接8个县区,具有发展商业,繁荣经济、促进贸易往来的便利条件。   

      沽源虽物华天宝,但也潜存着一些制约因素。
      沽源地域高寒,无霜期短,自然条件差,80年代人民仍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自然灾害频繁。

      沽源经济落后,财力十分紧张,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吃国家补贴县。财政收不抵支,除50年代个别几年财政收人稍有盈余外,几乎每年都由国家拿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巨款进行补贴,自身发展能力较差.

      沽源虽地处京都门户,但至80年代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外商投资在政策上得不到允许,国内一些部门和企业虽然不断来此考察,但投资者甚少。沽源教育落后,科技人员匮乏。全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23.5%,其中大专以上的仅占0.3%,全县专专门从事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只有百余人。

      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镇待业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力柑对过剩,造成社会负担过重……所有这些都是沽源经济潜在的制约因素,也是沽源人需.长期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沽源人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多少年来沽源人穷不离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方式开始转变,渴望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有突破性的提高和改善.

      当历史跨入90年代,22万沽源人民紧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在沽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发展沽源经济为根本任务,以强县富民为目标,实事求是,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稳定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搞活流通,实现沽源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沽源历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沽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开拓进取,全县人民奋发向上。围绕发展经济,加速脱贫致富,依据县情实际,立足当地资源,实施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加大种植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商品型畜牧业;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建设以防护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加大经济林比重,改善生态环境。

      当今沽源,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沉睡千年的沽源沃土已经觉醒,憨厚、勤劳、俭朴的沽源人民,正用勤奋智慧的双手,在沽源大地上描绘着最新最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画卷。沽源和沽源人民的、业绩将永垂青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24 00:13 , Processed in 0.109588 second(s), 20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