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5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路二人台是坝上民间文化之魂(石占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18: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起老天亲来老天它不亲
  提起老天它最闹人
  清风细雨它不给咋们下
  每天起来就刮怪风
  ……

  东路二人台,这一贴近生活具有地域特色蒙汉交融的民间文化艺术,它的曲调高亢激昂,唱腔婉转悠扬;地方语言道白诙谐、幽默,方言土语韵味十足,古往今来以它独有的土腔、土调、土味让人魂牵梦绕,千万观众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它就像坝上草原一朵直立、挺拔的山丹花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如杏花春雨般绽放在沽源大地。
  东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雁北地区、张家口坝上尚义、康保、张北、沽源四县,具有独特的“三角板块”分布特征。虽然在我国300多个剧种中它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民间小剧种,但它却是戏曲百花园中一朵多姿娇艳的艺术奇葩,繁花似锦,生机勃发。2006年东路二人台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路二人台的诞生与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早期,只是属于民间百姓在劳动闲暇之余自娱自乐比较原始的艺术形态;建国后演变成为一种化妆表演形式,雅称二人台。村村落落每逢节日闹红火才唱二人台,小戏班开场时先是一丑角上场说一段数板(也叫呱嘴)稳场后,乐队起板丑角唱几段自编的“烂席片”开始“叫门儿”。通过前场的丑角(俗称哥哥)与幕后的小旦(俗称妹妹,大多数是男性包头化妆去饰演小旦)互为对话,丑角把旦角引到台上,二人台对唱正式开始。最初,东路二人台所唱的大多是小曲儿,一些传统剧目多以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从它的表演艺术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是比较单一和弱小的,演职人员以男性为主,男扮女装,多到七八人,少至三五人。早先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初步形成了小生、老生、小旦、彩旦、老旦、丑行当雏形,大多数剧目偶尔在舞台上以生、旦、丑而出现,通常是就地打场,演员与乐器一合套皆能演唱。从乐队范畴角度讲有文、武场之分:武场主要打击乐器有板、鼓、锣、镲、梆子、四块瓦等。文场演奏器乐主要由四胡、扬琴、笛子(枚)三大件组成。舞台道具更是屈指可数,仅仅有彩折扇、手帕、绸条和霸王鞭。东路二人台最早被人们俗称为“蹦蹦戏”、“唱小曲儿”、“打摊摊儿”。曾经受到过“哥哥长妹妹短,打不完樱桃卖不完碗”的歧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沽源是东路二人台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清末民初年间,由于大量的移民屯居在坝上,山西浑源、阳高、灵丘和内蒙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的西路人以及坝下赤城、阳原等地人们为寻求生计,经尚义、张北进入沽源。定居在九连城、红圪楞、黄盖淖、白土窑、西辛营等一带的村庄。随着西路人把二人台这一民间艺术逐渐的由西向东方向扩展和流传,渐渐地就与沽源当地本土固有的“烂席片”、“爬山调”等不够规范的唱曲融为一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路二人台姊妹艺术。
  民国时期,在沽源县境内曾经涌现出不少的东路二人台“草根”演艺名家。如:生、旦、丑一身三职的邢大才(出生于1907年,黄盖淖小井沟村人)。他技艺精湛,扮相逼真,唱腔洪亮、圆润,舞台动作技巧多变,在演艺生涯中善于与艺术前辈切磋技艺,广泛交流。曾经与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艺名,吹破天,阳原县东井集镇人)、陈玉明(艺名,四美人,黄盖淖西山坡村人)、王义(艺名,金牙四)、王桂香(乳名,二女子)、皮匠老五、老疙瘩等二人台名伶同台演唱《大走西口》、《探小妹》、《钉缸》、《回关南》、《顶灯》、《吃醋》等东路二人台传统剧目。邢大才技艺超群,功底深厚,在张家口演唱的《顶灯》饰演丑角“皮筋儿”,头顶一个碗,碗内在放一盏点亮的灯,展示头和脖颈上的功夫,就地翻滚头上的碗、灯安然如故,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他还与“金牙四”、“二女子”演唱《大走西口》在剧中饰演丑婆,那诙谐、幽默的表演技艺轰动了整个张垣大地。当时一度知名以演唱京剧为主的张家口“庆丰”戏园被他们当时的“天城老王”班顶得不能开场演唱。
  声腔细腻,身段犹如柳摆的李正高(出生于1914年,艺名,荞面旦,黄盖淖大苟营村人。1957年在张北县歌剧团当教师;1961年在康保县剧团任教;1982年退休)。他曾拜过二人台名旦刘水山(艺名,万人迷)为师学戏,并与刘玉山(刘水山之弟,艺名,满天星)、曹珍(黄盖淖小格赖村人)、三洋谭、黑老人等名角在原张家口南市场“聚乐戏园”演唱二人台名声大振,久唱不衰。最拿手的小戏有《抽洋烟》、《串河湾》、《割红段》、《小寡妇上坟》等剧目。早先他以民国时期鸦片肆虐毒害百姓的真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自编自演了二人台剧目《抽洋烟》在剧中饰演彩旦,其优美的动作、缠绵的声腔令坝上观众为之而倾倒。精彩的一段唱腔是:

  小生(唱):清朝一统天下,
  彩旦(唱):那盖世种洋烟。
  小生(唱):众民公稳坐下细听我言,
  彩旦(唱):我给你们表一表姑娘抽洋烟。
  小生(唱):姑娘抽洋烟,
  彩旦(唱):害的真可怜。
  小生(唱):抽下洋烟瘾你就离不开,
  彩旦(唱):那洋烟杀人还比钢刀快。
  小生(唱):民国登了基,
  彩旦(唱):鸦片逼了低。
  小生(唱):砸断烟枪扔了百回吹,
  彩旦(唱):林则徐把害人的洋烟毁
  ……

  《抽洋烟》一戏,柔合了西路的唱法,以委婉动听的唱腔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吸食鸦片的陈规陋习,他通过东路二人台的表演艺术形式,警示了民国时期吸食鸦片给人们所带来的危害。
  台步行如流水,人们称之为“水上漂”的郑明礼(出生于1931年,艺名,骆驼旦,九连城石门沟村人)。他男扮女装包起头来婀娜多姿,活生生一个女性,最擅长饰演小旦、彩旦、老旦。曾经与著名二人台民间艺人李楼英、金牙四(王义)、四朵花(孙庭高)、丁五子(丁义祥)、鸡毛篓子(陈友人)和浪破碌碡等名角演唱《翠云娃娃要女婿》、《刘占奎叼人》、《英台下山》、《打后套》、《打秋千》等剧目。郑明礼在演唱动作难度比较大的小戏《打秋千》中饰演旦角大姐姐,流水般的台步走起来就像飘在水上一样。他曲尽其妙的动作和委婉悠长的唱腔,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剧中人物形象。开场的一段唱腔是:

  大姐姐(唱):年年都有个三月三,
  二妹妹(唱):咱姊妹二人去打秋千。
  大姐姐(唱):打秋千还的巧打扮,
  二妹妹(唱):叫一声大姐姐你说了一个甚。
  大姐姐(唱):苏州的头来,扬州的簪,
  二妹妹(唱):金顶的花来,那个银牡丹。
  大姐姐(唱):三穗穗银环挂耳边,
  二妹妹(唱):珊瑚珠珠在胳膊腕腕上缠
  ……

  1963年9月,“驼骆旦”代表沽源县民间艺术歌舞团赴张家口地区进行汇报演出。他的表演引起了有关部门领导人的重视。同年10月又被张家口地区选送到天津音乐学院讲授民间艺术课。并应邀到北京观摩演出,他在北京演出二人台剧目时观众场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还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热情接见。1964年3月,“骆驼旦”又代表沽源县文化馆赴张家口“新新”剧院演出。他精湛的表演,韵味的唱腔赢得了观众喝彩,《张家口日报》记者专门追踪报道。
  郑明礼、李正高、邢大才等著名东路二人台“草根”民间艺术家,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张家口、沽源、赤城、阳原、宝昌、白旗、商都等地村庄,为老百姓带来了民间文化艺术享受。
  为弘扬我国民间历史文化,抢救东路二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由河北省世纪天歌影视集团联合内蒙影协、尚义县二人台剧团、环渤海湾集团“道之韵”女子乐坊在沽源取景拍摄了电影姊妹片《骆驼旦》、《荞面旦》,向我国亿万观众呈现了东路二人台民间艺术大餐。电影《骆驼旦》、《荞面旦》精彩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原生态唱法,地方韵味的方言道白,受到了晋蒙陕冀四省区千万观众的喜爱。
  东路二人台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精心培育,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了它坚韧的性格,逐渐由“打地摊”搬上舞台在沽源大地争奇斗艳播撒着芬芳。
  七十年代,随着东路二人台民间文化艺术的蓬勃兴起,沽源县文化馆的编导们对东路二人台的表演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剧目内容丰富多彩,器乐、服装和道具也有了较大改进。尤其在唱腔上不拘一格,别具特色,并注重从我国多个剧种中吸取营养,取其“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发、步)之精华。把《三拜花堂》、《柜中缘》、《五女拜寿》等有时代感,有影响力的剧目移植到东路二人台中柔和了二人台曲调、唱腔和道白,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久演不衰,常演常新,达到了力求新意的效果。在几年的时间里,沽源县文化馆精心培养出了一批县域文化艺术人才,涌现出了像胡莲、崔秀珍、邢连花、丁广荣、康玉荣、王桂梅、刘建荣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即承接和传承了老前辈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时代戏曲之精华,繁荣了沽源文艺事业。
  俗话说,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完的金钱,挂不完的红灯,拜不完的大年。不论城乡还是农家小院,小戏班的演职人员一合套就地开场,你舞红手绢,他举霸王鞭,这二人台一唱就闹翻了天。
  八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沽源东路二人台这一文化艺术基本上得到了普及,县域农村的二人台剧团日新月异,英姿勃发,非常的活跃。并又培养了一批优秀演职人员,壮大了乡村文艺队伍,为东路二人台长足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九连城的白沿沟、石门沟村;红圪楞的榆林沟、平原村;黄盖淖的富河、双爱堂、大苟营、小井沟、林源村;白土窑的朝阳寨、后山村等农村先后组建起了二人台剧团。像陈占海、尹海生、王海莲、许建萍、喇全萍、陈占花、常桂林、李林、李桂芬等实力派演员也脱颖而出。这一时期,主要盛行演唱的二人台剧目有三打(打樱桃、打连成、打金钱)一挂(挂红灯)一走(走西口)和《墙头记》、《摘花椒》、《拉毛驴》、《闹元宵》、《五月散花》等剧目。
  1985年黄盖淖乡富河村文艺经纪人石占文组织发起的“沽源县二人台青年歌剧团”唱红赤城县,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三个月的时间演出场次达到了120余场。由于知名度高曾被特邀到赤城县龙关镇铁矿大礼堂为干部职工专场演出。16岁的实力派女演员李林在《走西口》一戏中饰演宋玉莲,当唱到哭板: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止不住那伤心的泪蛋蛋儿,
  一道一道一个道道往下流
  ……

  当唱到顿板时,她两眼的热泪夺眶而出唱出了情感,果真她哽咽的不能够唱下去,乐队只好用过度乐反复过度等待。

  正月你娶过门,
  二月你西口行。
  早知道你走西口,
  不如咱们二人不成亲。
  我给哥哥梳住头,
  小妹妹我就不强留。
  手拉住哥哥的手,
  送哥哥送在大门口
  ……

  李林所唱《走西口》一戏,集中表现和刻画了宋玉莲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即有缠绵悱恻,更有生离死别,唱的人们回肠荡气,热耳酸心,台下的妇女们都眼浸热泪,流下伤心的泪水。
  实力派老生演员陈占海饰演《墙头记》中的主人公张木匠更有一段寸断肝肠的唱腔:

  张木匠(唱):老来难来,老来难,
  老来我无能讨人嫌。
  俩个儿子这不养老,
  一对媳妇她更不贤。
  我吃不饱来穿不暖,
  饿的头昏心似油煎。
  骂一声大乖你不该,
  担在墙头上你走开。
  墙头本是我亲手垒,
  想不到成了望乡台。
  见过那七十二般死,
  没见过墙头这一灾
  ……

  《墙头记》以张木匠主人翁为缩影,演员深地刻画了人物形象,释放了剧中人物情感,使观众看后声泪俱下。
  东路二人台只所以能够扎根于民间,扎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朴素清新,流传广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归根到底就是沽源有着深深繁衍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的肥沃土壤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晋蒙陕冀掀起了前所未有挖掘二人台民间文化艺术的热潮。沽源东路二人台也不甘后人,奋起直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即填补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些缺失,又融入了具有时代感的舞蹈、快板、秧歌、大联唱等多种文化元素,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和发展,推出了一些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剧目。2013年文艺人高英娥创办了“沽源县神韵艺术团”。“沽源县神韵艺术团”的前身是“沽源县老年艺术团”,当时只有退休职工和文艺爱好者石秀兰、赵桂芬、李培枝三名演员,由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后来康秀莲、李风莲、樊会萍、苗祥、郭长青等人加入该团,全体演职人员现在发展到十七人。近年来,“沽源县神韵艺术团”坚持以弘扬民间文化为重点,以繁荣城乡文化生活为宗旨,扎根本地,面向群众。除演唱传统东路二人台《三打一挂》精品戏曲外,还侧重自编、自导、自演了现代二人台小戏《路遇》、《庄户亲家》、《四大嫂进城》、《模范护林员》、《夸沽源》;小品《警察》;快板《夸夸咱们的光荣院》、《消防之歌》;大联唱《红红火火二人台》等。这个团队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把欢乐和笑声送给了广大观众,有力地讴歌了沽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崛起所取得的新成就。把旧曲调换上了新内容,过去那些苦难的歌谣,已变成了对如今美好生活的歌唱。
  2013年以来,“沽源县神韵艺术团”先后深入到张家口、宣化、赤城和县域城乡社区、敬老院以及农村下乡演出节目场次达到了200余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2014年县武警中队赠送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意深”、张家口市桥西区青辰老年关爱中心赠送了“ 关爱老人健康,传承地方文化 ”、宣化鸿福老年公寓赠送了“土言土语二人台,自编自演真精彩”锦旗。不仅有力地打造了县域文化品牌,为传承和振兴沽源文艺事业付出了不懈努力。
  东路二人台它的性格淳朴与娇艳对照,挺拔与缠绵兼容;粗狂与强劲同在,委婉与悠扬并存。当前,沽源东路二人台欲摆脱困惑,走出迷茫,健康发展,就应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空间,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积极打造紧跟时代节奏的文化平台,使东路二人台紧跟时代步伐,让更多的年轻人进一步了解、认识、接受东路二人台这门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重视培养一批新时代的表演艺术人才,发掘东路二人台原生态乡土文化,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路二人台执导、器乐、曲调、唱腔、道具、舞台设计等势在必行。要柔和多种现代文化元素,变换方言土语道白程式,增强语言的标准性和广泛性,即达到在本地方区域内演唱用方言土语,又要做到在异地演唱道白语言大众化,达到让观众既能听得懂又使语音美化的效果。并围绕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节为题材去挖掘和创作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东路二人台现代剧本精品,有效体现剧情的完美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使东路二人台得到长足的发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沽源东路二人台民间艺术经历了百年沧桑岁月,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曾经有着辉煌,也出现过低潮,“草根”演艺名家们的艺术道路曲折坎坷。为使东路二人台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更加绚丽多彩,我们要共同携起手来为沽源东路二人台这朵绽放花蕾的山丹花施肥浇水,更为它的茁壮成长而鼓劲加油,努力使这一乡土艺苑奇葩在广袤的坝上草原姹紫嫣红。愿东路二人台带着春天的气息和坝上草原大地的泥土芳香,扎根在老百姓生活之中,带着沽源人民的美好祝愿,走出坝上,走进大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沽源文苑---- 沽源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1 )

GMT+8, 2024-11-1 06:53 , Processed in 0.113399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guyu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