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长寿的故事。据说,记者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梳着小辫子,非常好奇,问她:辫子是谁给梳的,老婆婆说是她妈妈,记者更加好奇,问:你妈妈在干什么?老婆婆说,爷爷下地干活,妈妈给爷爷送饭去了。
巴马出名之后,顿时热闹了起来,全国各地的人赶往巴马取经。有的小住,有的久居,喝巴马的水,吃巴马的菜,有的上树,有的翻山,还有的像猴子一样在山路上爬。时间长了,大多数人没了耐性,打包回去了。
巴马人长寿,其实没有秘诀,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城里人想在十天半个月里脱胎换骨,无异于做梦,只是做了一个巴马长寿梦。梦醒了,哪儿来回哪儿,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道理世人皆知。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这个道理。
如今,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的普遍性难题。不仅是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就连上海、杭州、成都也是雾霾锁城,多日不见蓝天。群众有怨言,领导有要求,环保局长夹在中间,透不过气来。
针对雾霾,有些地方制订了行动计划和目标,有的地方放出狠话,要在近期摘掉雾霾的帽子。愿望是好的,急迫心情也可以理解,可是他们忘记了,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到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大多数地方认定了走“煤改气”的路,不烧煤了,污染物自然就减下来了,这是一道减法的算术题,从理论上看没毛病。然而,各地都在做民用的“煤改气”。事实上,在各地的煤炭消费总量中,工业是大头,民用是小头。
近10年来,国家一直在压缩过剩产能,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压下去,反而增长了10倍。国家要求压,地方不愿压,表面上压,暗地里扶植。这是能源资源的“错配”现象,不是能源资源用得多了,而是用错了地方。
以削减大气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减少煤炭消费量为路径,其根本做法是纠正“错配”,压缩过剩产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岂不知这是一道难题,地方政府始终绕着走,不忍心下手,割肉放血能不疼吗?能不难吗?不疼不难10年前不就办了吗?
只是围绕民用“煤改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原来的路已经走不下去了,老天爷不答应,把路堵死了。再硬着头皮走下去,我们就要终日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城市中,不仅是我们,还有我们的后代。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艰难的路、漫长的路,远比民用“煤改气”要复杂得多。如今,有的地方或在寻找气源,或在等国家的资金,而对产业结构调整还在等待,还在观望,还狠不下心动刀子割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雾霾经常来袭,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排放强度过大所致,要想解决它,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下手,别无良策。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更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不要幻想短期解决雾霾问题,也不要打算用治标的办法来治本。
每个人都想长寿,那你就做一个巴马人,几十年如一日过巴马的生活。每个人都想驱散雾霾,过上有蓝天白云的日子,那我们就从根本上改正错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脚踏实地,不绕弯子,不走捷径,多年如是,我们就将无限接近蓝天白云了。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