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那一盏灯 [打印本页]

作者: 孙志刚    时间: 2017-4-23 14:05
标题: 那一盏灯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下午三点二十分,我的岳父在宣钢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当时发现他呼吸困难,医生护士采取了多种急救措施,孩子们则大声呼唤他,但都无济于事。他走的匆忙,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非常惋惜。不过仔细想想,老人这样干净利索地离去,没有受病魔的折磨,倒免去了许多痛苦。在癌症缠身医治无望的情况下,作为儿女们看着他如此地安详离去,心中略感慰籍。
  常言道“人死如灯灭”。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意味着身体器官运动的停止,即没有了呼吸,心脏不再跳动。人死后是否有魂?人云亦云各有说法,自己断然不敢妄论。只是觉得所谓魂就是一个人的影响力,就是他的精神力量。大诗人陆游《示儿》曾写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大人物对死的认识和平头百姓差不了多少,只是他们的思想境界超乎寻常,他们的人格精神波及的范围宽大而深远,因此百代留名让人难以忘却。相比之下,作为普通人,岳父之死殃及的面微乎其微,只能算作一个老年人的自然病故,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家庭哀事,家人与亲朋好友哀痛之余节哀顺变。他走了,结束了他平凡的一生。老伴伤心,子女悲伤,朋友叹息,这一切都在证明着他存世间的生命价值。人虽卑微如草芥,但依然值得后人尊重和爱戴,因为他的生命之光,也曾经那样的光彩照人。
  岳父十一岁丧父,跟着母亲颠沛流离。曾在兄长姐姐的照料下勉强度日,但不免常遭白眼。世态炎凉的旧社会,少年的苦难生活,给他心里留下了无尽的悲痛,从而也锻炼了他刚毅执着的性格。成人后,他被抓壮丁当了几年军医马夫,随着部队辗转京津等地,不懂打仗不明军系没有阶级意识,从戎实属无奈之举,纯粹是为混口饭吃。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土崩瓦解,他由俘虏兵被改编当了解放军,驻守在张家口一带直至解放。后来得知家里生活窘迫,借探亲之机开小差离了部队,决定在家侍奉母亲担起一家人生活的大梁。宣化解放不久,他在铁厂当了工人,不怕辛苦任劳任怨,风里来雨里去,几年下来家里的境况大有改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兴起,他积极地参与了龙烟铁矿的开发和建设,真正算作一个“老龙烟人”。他曾做过管道工,也曾做过电工。干起工作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自强好胜认真仔细,虽无文化但肯钻研,并且干一行爱一行,深得领导赏识和信任。因此,一旦有领导调任,都愿意点他的将委以重任,这都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品行德能的重要,不然谁会记得你。在焦化厂的筹建,厐家堡的矿坑改造,厐家堡矿山疗养院建设等工作中,都曾留下他勤劳地身影和无尽的汗水,而且为人处事口碑皆好。七十年代后,他在宣钢医院总务科工作。人虽年纪大了,工作热情不减当年,只要领导安排任务,他不但敢于承担,甚而完成地出色漂亮。所以,单位里提起他来,无不称赞有加。他努力奋斗一辈子,真正称得起是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建设老黄牛”。
  他操持一生,勤俭持家,劳苦功高。五个子女,都是在他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父亲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永远是那样的可亲可近。他以他朴素的人生观点和处世方法,为其子孙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在未来道路上行走有方向,追求有目标。他为人正直,与世无争,宽厚包容,崇善嫉恶的品行,是留给孩子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他推崇的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美好乐观的生活态度,惠及后代终身受益。他虽故去,可他那盏生命之灯,仍然常存儿女们的记忆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作于二零一三年一月十四日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