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山水画创作散谈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生平安    时间: 2017-4-11 08:33
标题: 山水画创作散谈
    我们谈山水画创作,并非是简单地谈论如何画一幅山水画那样简单的问题。画家今天的一日之功,得心应手,是画家经过多年的操盘、修炼、实践、思索,再实践的寻梦结果。
  山水画创作犹如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艺术创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在艺术神奇的殿堂游弋,亲身体验,感受这魔幻的魅力。凡从这“魔幻”中出来的人,各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在“里面”找不到方向,不按规则游玩,精疲力竭地出来,累得半死,甚至什么感觉也没有;有人在“里面”玩得非常开心,顺其自然,放胆嬉戏,随心所欲地狂歌乱舞,出来之后还添油加醋,自编自演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艺术就如同这“魔幻厂”,画家就是进入这“魔幻场”尽情发挥,出来之后向世人讲述这离奇故事的人。
  画家周韶华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神仙与一个妖怪在天上打仗,两个法力、道行都相差无几,一时间打得天昏地暗。相持地打一阵之后,神仙就窜到地上踩地气,返到天上又变得精神抖擞,故而屡占上风;妖怪吃紧,奋力抵抗。如此反复多次,妖怪就发现了神仙这一套把戏,于是穷追猛打,逼得神仙没有机会去踩地气,最后妖怪大获全胜……故事讲完,周老对我狡猾地一笑,说:“‘神仙’就是画家,‘地气’就是中国画的传统。”至于妖怪代表什么,大家自可猜测。
  常有学生问我:什么是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创作的规律是什么?我虽然在中国画山水领域“玩”了几十年,在艺术探索创作中一路走来,体验了太多的苦与乐,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却也很难用只言片语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答案会有差别。
  石涛有“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说,这一精辟论述一语道破山水画创作的“天机”。初学者首先是从无法开始的。无法而无知,无知而无法是真正的无法,这是初学者还没有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层面。有法是从无法进入有法度的层面,有法有矩,守规矩约束,因而不自由、不自在,这是进入创作的第二个层面。“无法而法”是已知法而不拘于法,有法而不拘泥于法,“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变化” 乃是至“法”的核心,这是进入创作的第三个层面。这一层面是一个质的变化,艺术的原创点是以有法有矩但又不拘于法的创造,并非是无教化的胡涂乱抹。不拘法、不循法是针对太拘法、太泥古不化的反叛,这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有人是生来天才,有人是学习天才,有人的天才是别人强加的。”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精英人才辈出。在中国画坛,山水画艺术之所以千年不衰正是历代大师贡献自己智慧、才情,推陈出新的结果。大师中确有天性聪慧、学养禀赋超群者,但这样的天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大师是靠后天的学养补气,通过自身的努力修炼而成大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切入,才能具备成为名家巨匠所必需的素质?才能达到创作自由自在的境界呢?
  一、画品如人品,画画先学做人
  画家要在人品、性格上锤炼、培养自己,这是艺术创作之首。我们常说,“画品如人品”,人品的高下直接影响画作的品格。而好的人品源于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强调做人要做坦荡君子,学养要有全方位的儒雅追求。
  翻开中国绘画史,大凡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不但有高深的艺术造诣,而且其人品、学养也都极高。“人无品、则画无品;人不正,则画必邪。”这是古人品评画家的标准。我强调今人向古人学习,不仅要学习古人的画技,更要学习延续千百年来民族精神中弘扬的追求高境界,胸怀坦荡的君子风范。
  艺术创造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性格、性情是影响山水精神风貌的另一重要主体因素。开放、豁达,坚定向上的精神气质是必不可少的。“放”,如天马行空,要放任自己的思维,在偏执和狂想中追寻梦的境界;“收”,如老僧坐禅,清静朴素、含蓄内美。要始终在粗犷和精妙中练就自我的性格,在真实与狂想中寻找和搭建自身艺术的原创点。
  “功夫在画外”,无论是七分天赋三分修炼,还是三分天赋七分修炼,到头来都有可能成就大业。能否成就事业,要经过艺术家们锤炼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最终要用品节、胸襟,打造具有高尚精神、超逸情怀的优秀山水作品。故此,学画先学做人。
  二、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
  临摹传统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由之路,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寻找自我风格的简捷之路。临摹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人是直面原作临摹,有人是先读作品,弄清原作的画法画理之后背临或变临;有的是全幅临,有的是局部临,这些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并无一定之要求。但我强调,在我们临摹古人作品之前,先要认真阅读、研究临摹品。揣摩作者的立意创景,弄清作品的构图章法。在规矩法度中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另外,在临摹古人作品时,还应同步阅读和研究一些古人的画论画理,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临摹的质量。
  临摹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过程。石涛有言:“师古人之迹,不师古人之心,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因此,在临摹中学古人的笔墨固然重要,但决不忽略学古人的思想。我认为,临摹前人作品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将来因袭前人,而是为了研究、了解前人之后,避开前人。脱胎换骨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先入后出是艺术家成就大业的必经之路。李可染先生曾提出:“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这一进一出正是研习传统和跳出传统的关键。有些人未进就急于出,缺乏底蕴和根基;有些人进了却一辈子都出不来。临摹是“进”的初始过程,就此固步自封,将是可悲的。这也是我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始终游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体会。
  三、写山川灵性,为自然传神
  画山水,一定要饱览自然景观中的真山真水。北方山水雄伟,多奇峰峭壁、荒漠黄沙;南方山水秀丽,多烟霞云雾,飞瀑流泉。如安徽的黄山,山奇、树奇,云更奇,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空臆造是表达不出自然境界的神奇。故多游历、多体察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与真山真水对话,感悟真山真水的灵性,就能寻找到表现外貌、气息和神韵的各种技法。石鲁先生强调:“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眼中有山,心中自然会有山。情景交融,物我两化,面对自然景观中的各种变化,一摇笔管,心领神会,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皴法就会自然跑到你的手腕下。
  古人观景采用以大观小的方法。先进入山中游玩,寻找山的来龙去脉,然后“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腹稿的方式得其意、写其形、传其神。今天人们外出写生,多受西洋自然写真的影响。西洋风景写生是写实写貌,多以表现自然实景之美为目的,貌可学而至。真正的国画家面对大自然写景,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自然景观中的客观物象只是他写生摄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写生融入画家的感情、修养,才能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所以,中国画山水写生重貌,更重心源、重精神,追求“法备气至为上”,“法”是技法,“气”是自然山水之灵魂,即所谓“造化如画” “画夺造化”,精神与自然对话,感悟鬼斧神工般的自然之象,写出云山雾谷的自然灵性,描绘山水的神韵神魂,为山水传神,这是中国山水画家与西洋风景画家在写生追求中的根本不同。
  四、读书养性,观画养眼
  读书养性,观画养眼是提升自身的艺术品格,摆脱尘俗之气的最佳良药。开始应广读博览与艺术有关的、感兴趣的美学、文学类等古典名著,然后由博返约,有选择地研究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画论,如《石涛话语录》就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天天读、反复读诵。有些章节甚至可以背诵,直到完全弄懂。石涛是我真正的老师,他教会我如何进行山水画创作。所以,在广博的同时,不可忽视要对一些经典之作精读细嚼。
  提升自身绘化品格的另一途径是“多观画、多读画”。特别是观摩古代书画展览。直面古代名家、大师的原作,那将是非常快意的事。在研究传统的同时,还要了解当代的艺术发展状况,这也是寻求自身艺术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当代有些画家的作品,只追求参展的表面效果,远看气势吓人,近看则没有更深的内涵,眼光一扫而过,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是有些实力派画家的作品,有风格、有内涵,值得去研究、去品读。总之,多读画是总结前人、同时代人,研究历代山水画发展流派演变及名家大师的风格特点,从而不断反省自身艺术的好方法。
  五、画自我,求个性
  画家的天职应该是创造,是创造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石涛说,“古人未出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出法之后,更不容今人出古法。”石涛在此强调的“不容今人出古法” “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反映出艺术魅力在于追求个性差异的真谛。
  所谓画家的个性就是体现在画家作品中自有的独特气息、面貌。包含有或独特的思维和美学品位;或独特的绘画语言;或独特的造型、运笔,立意创景和构图章法。这种独特面貌的形成是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把握中国画共性的基础上,把对传统文脉中的精华吸取,转换成画家个人的根基底蕴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艰苦的艺术探索过程。
  我强调今人要走出书斋,去感悟大自然中鲜活的东西,不要用古人的眼光和传统的皴法套生活,更不要照相似地重复生活。要尽可能做到“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生活,甚至不重复自己”。尽管阶段性的面貌护盘是必要的,但循序渐进地推进、求变化,才是艺术创作的高标准和高境界。
  然而现在很多画家是无风格无面貌的,一窝风似地扎堆,无休止地跟风。有些只知临摹古人,抄袭别人,所谓的创作也是东拼西凑,照搬别人的山头,罗列别人的皴法,出来的作品似曾相识,无个性可言。还有一些学上一两招画猫画狗的技法,便自称什么“猫王” “狗王”。画者要避免染上这些旁门左道的坏习气,做有追求、有学养、有创造、有个性的新时代艺术家。
  六、讲笔墨,求逸雅
  古人评画有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之分,评画家则有天才型、学者型、才情型、技术型。画家的学养、禀赋影响着画家作品的高雅低俗。观历代大家手笔,有些追求作品的散淡逸雅,有些追求作品的雄厚刚毅;有的深藏圭角,有的刚柔相济……如此种种,都离不开骨法用笔和墨韵生动。
  中国画主要是以用笔墨造型。在一幅山水作品中,强调用有意味的笔墨虚实相生地去实现描绘和表达的各种形态。笔墨在画中就像人之筋骨血肉。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笔主气,墨主韵。石涛认为,“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璀璨。”“先以气胜”是强调画家在作画时应把握整幅作品的骨气,运笔变化中要有力度,干脆利落,遗貌取神,用笔墨之魅力去强化作品的精、气、神。
  追求画面的意境也需要画家用多变的笔墨,体现或逸雅、或秀丽,或雄奇静穆、或烟岚平坡、或西山晚照、或白雾横江的境界,以抒发自己的性情和心境。
  从心中流淌出的创作激情要用精妙的笔墨呈现,一摇笔管,将眼中、胸中的丘壑宣泄于纸上。笔墨意趣以画家自身传统文脉功力作底蕴,高格的逸雅追求是画家多年艺术综合修炼的结果。除了强调笔墨技法功夫外,用墨用色也应该讲究。墨正、色正才能体现作品墨色的精美。
  七、山水画创作综述
  我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创作要具备下列三大要素:
  追求山水画的精神性;
  追求笔墨的精炼完美;
  追求个人风格的独特性。
  创作的欲望来自作者与大自然的心灵碰撞。有感而迸发出心灵中的火花,激励画家去寻找表现自然万象的各种技法。它确实是画家感悟自然之美丽并迷恋自然之美丽,进而创造自然之美丽。作者的笔与墨、形与法是因自然的美丽而产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应在大胆的遐想中完成最初如梦如幻的立意创景。当心中有了立意后就要立即大胆落笔。从宏观上,有序、有节奏地追寻整幅画面的气势和结构,在远近虚实的变化中把握画面气韵,做到达到“气、韵、神、貌”的完美结合。局部精微处用干脆利索的骨法用笔,去勾画山水的物质外貌,骨法用笔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景、笔、墨”的高度统一。
  山灵之秀,贵在摄取对象的神韵。精、气、神俱佳者,方可雅赏。远看气势非凡,惊心动魄;近观刻画入微,笔精墨妙。各种自然之态是作者体察物理、观察物态、寻找变化差异的技法特点之后,将技法与精神融会贯通,行运于笔墨之中,超然于物象之外。如我观察中国南方之山,搅活群山的是云烟。山中的云烟变幻无穷、意态万千,云活则山活、画活。让横云、卧云、飞云、流云,在笔墨纵横飞舞中显现,达到笔生墨韵,气势磅礴的意境,表现山水画精气、神韵的统一。
  总之,创作最忌讳对自然的照搬描摹,无遐想、不求思变的所谓写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将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景,在外物与内心的互动中点画达意。观山要情满于山,画山要魂牵梦绕,不光画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更要画自己眼睛看不到而想到的,做到“迁想妙得”“意在画外”。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