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我心中的南大街——家乡系列【2】 [打印本页]

作者: 孙志刚    时间: 2017-3-26 09:15
标题: 我心中的南大街——家乡系列【2】
本帖最后由 金莲川文学 于 2017-4-17 22:05 编辑


  说起南大街,凡是宣化人不论老少都熟悉,就连到过宣化的外地人,说起它印象也很深。南大街是贯穿古城南北的商街,不仅流动人多,而且商业发达,人称京西“小王府井”。作为土生土长的宣化人,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条街的发展变化,感受颇多。
  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频发,以致国民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日子清光淡景。那时的南大街对于孩子们却充满了诱惑,因为那里既好玩也好看,是个好地方。街北头是宣化的中心地带,俗称“牌楼底下”。居东是有名的百货大楼和副食大楼。楼里商品齐全,五光十色,生活中吃穿用的林林总总,但大部分需凭票供应。以致不仅老百姓羡慕此处的东西,就是谁家有人当个售货员,也会被高看三分。记得有一年,大哥为买块手表,排队足足等了一天一夜,当终于买上表时,那种幸福感却溢于言表。
  宣化电影院坐落在街北路西,是人们文化娱乐常去之处。橱窗中贴着的电影剧照,总是吸引着许多人的眼球,那些精彩的故事梗概常使人激动不已。当从拥挤的购票人群中买上票时,那心情何止是欢乐。记得电影院前还有一片光滑的水泥地面,孩子们总是爱在上面抽地转,玩得尽兴时,常常忘记了回家的时间。街面上有个俗称“黄门”的地方,是个很大的土产门市部,里面锅碗瓢盆,扫帚白土之类一一俱全,就连农事用具也在其中。所以,城市居民,农村老乡都去光顾,人气很旺。街中间地段,有个县邮局,人们寄信和寄包裹都到那儿办理。尤其遇上急事往外地打长途或发电报,要等上很长时间,极不方便。给人的印象,这些是“高级的东西”,并不是一般百姓人家所用。那时街面上没有摊位,更不允许私人做买卖,一切商业店铺,无不挂着国营,集体的招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氛围很是压抑。在南大街的角角落落一览无余,唯一留下的记忆,是满大街推车卖冰棍的吆喝声。想到那清凉甜爽的消暑冰棒,红的是冰制的,黄的是奶制的,每支都是那样的香甜,那样的甘爽。在那个苦涩的年代,给多少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时空变幻,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风雨过后的南大街,面目一新,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宣化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愈加显得生机盎然。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南大街才真正焕发了青春朝气。商业大厦最早矗立在繁华地段,而后电子商厦,朝阳购物中心,劝业场也相继拔地而起。先前的土产门市部和邮电局早已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金三角商厦,电信大楼。它们的崛起,预示着古城春天的来临,为宣化的振兴与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人们在这些商场里,宛如走进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商品种类繁多,式样好,质量高。夏天有空调,冬季有暖风。上下楼电梯代步,购物消费刷卡,既快捷又便利。每一家都设有超市,自选商品随心随意,逛商场真是一种享受,老百姓打心眼里感激党的政策好,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拍手称道。在街的东面,原先的商铺店面没有了。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建设,更具规模的吉龙商厦等宏伟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宣化人的视野里。有时仅几个月的光景,就会神奇地冒出一处高楼来,简直难以置信。小饭馆变成了大饭店,小旅馆变成了大酒店。还有移动营业部,商务会馆,就连到新华书店转一圈,那光盘,那磁带,数不清的高科技用品让人大开眼界。街面上再不是尘土遍地,而是宽敞漂亮的步行街。时而有观光车穿行路上,为南大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变了,一切都在变化着,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南大街的夜晚更是五彩缤纷,广告栏上霓虹灿烂,玻璃橱窗灯火辉煌。人们欢愉的心情写在脸上,动听的歌曲回荡在大街上空,南大街成了不夜城。
  抚今追昔,看着古城宣化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南大街日新月异的景象,不由得使我脑海中浮想联翩,愿这块故土的人们永远富庶,安详。

  --2009年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