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寻访汪曾祺在沽源的足迹(二)
[打印本页]
作者:
风儿
时间:
2015-9-18 07:09
标题:
寻访汪曾祺在沽源的足迹(二)
2010年5月3日,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踏上了去南沟的路。这天天气格外晴朗,气温在4—19度,已经很不错了。就在前几天(4月底)丁老师来的时候还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还是一派冬天景象”,而今骤然之间仿佛已过渡到了夏日。在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又惊诧于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仿佛一夜之间天蓝了,日暖了,风柔了,冰雪消融了;而蓄势待发的小草呢,早已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终于看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了。由于看见了久违的绿色,心情格外好呢。
出了县城向东走七八里路,上一个慢坡,远远地就看见矗立在平坦田畴间的梳妆楼及旁边的村子。其实这个村子很小,也就是十多户人家。进了村,先看见有两户人家在盖新房子,一问才知道是从外村搬来的,在盖农家院,为的是夏日来临之际接待游客。
向他们打听1960年是否有一个叫汪曾祺的人在本村住过,一个朴实的中年男子很肯定地说1961年这里根本没有房子,是一片小树林。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领着我找到一位70多岁老大妈。从大妈口中得知丁老师《参观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的地方》文中提到的那些被塞外庄园圈起来的房子是沽源县农业局的一个下属单位良种场,她的丈夫就是良种场的工人;1960年本村根本没有房子,工人都住在场子里,不带家属,直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单位为了解决职工的困难才在这里盖了最初的三间家属房,其中就包括这位大娘家。具体是哪年盖得,她记不清了,但肯定不是在1961年以前,而是以后的很多年。她还建议我去找一个叫郭玉忠的70多岁的老人。这位老人是最早在这里落户的原良种场的老工人,现在已搬到县城去住了。她还详细地告诉我郭玉忠老人在县城的地址。
原来如此啊,那就是说汪曾祺当年肯定不是在这个村子居住了,那他应该是住在场子里吧,农业局的刘主人一定是弄错了。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离开了那个村子……
郭玉忠老人家在县城的最西头,并不难找,我很快就见到了他。老人已经77岁高龄了,戴着一副老花镜,背弯的厉害,可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据他讲他是1964年才到沽源县良种场上班的,来了以后一直住在场子里,家属房是若干年后才盖得。他的说法与大妈的一致,应该是真的吧。肯定汪曾祺先生不住在村子里是一定的了。问他听没听说过一个叫汪曾祺的人曾经来过,他非常肯定地说“没有”,甚至没听说有过“马铃薯研究站”这样的单位,他们单位名称是始终都是“良种场”。
难道“马铃薯研究站”另有其地址吗?线索似乎一下子又断了,下一步该找谁呢?忽然想起刚退休的原农业局书记贾明宝,前几天因朋友介绍知道这个人,并到他所开的门市“保丰种子农药经销站”去找过他,他那天恰巧不在,没见到他。今天,何不再去走访他呢?即使他不了解情况,最起码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吧。
告别了郭玉忠老人,背起行囊又上路了。起风了,风卷起的沙子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还麻酥酥的,令人心里好不舒服。天空也变得灰蒙蒙的,似乎要下雨了。好不容易盼到的风清气爽的好天气又要变了吗?
贾明宝的种子站在县城的最东头,骑车20分钟就到了。种子站门前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天气暖和了,农民又开始种地了,前来买种子的人络绎不绝。这次贾明宝在店里,等他稍有闲暇的时候前去问询,他知道我的来意后,很热心地帮我想办法,最后给我推荐了三个原农业局的老人邹云田、张连、刘晨。
久经周折,我终于找到了现在居住在农业局家属院的张连老人。从张连老人嘴里,我得知了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消息:所谓的"马铃薯研究站"其实叫“马铃薯育种站”,确实另有其地址——闪电和乡的沙梁子村。他还说马铃薯研究站是张家口市农科所的下属单位,而良种场是沽源县农业局的下属单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70多岁的张连老人是58年在农业局上班的,农业局和马铃薯育种站当时也经常有业务上的往来。可却没听说过有一个叫汪曾祺的人在那里呆过,也许是因为他在那里呆的时间太短吧。
他最后给我提到了一个叫邓其贤的人,这个人1960年的时候正好在马铃薯育种站工作,育种站撤了以后,就调到了张北的坝上农科所,后来又调回张家口市种子公司,有80多岁了,应该还在世。他建议我到张家口种子公司去联系,应该能找到他的联系电话。
……
哎!一天的寻访之路终于结束了,结果既出人意料又仿佛在情理之中,还好有收获。下一个寻访目标沙梁子。
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从谷歌地图上寻找闪电河乡的沙梁子村,可是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搜寻的结果是:没有!怎么这样啊?……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