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一个人的旅程之四:面对莫高窟,我的浅薄无言表达
[打印本页]
作者:
武雁萍
时间:
2015-7-28 08:17
标题:
一个人的旅程之四:面对莫高窟,我的浅薄无言表达
曾经以为自己和身边很多女人不一样,总觉得读过一些书,能写几个字,就自视清高地不愿意和她们为伍。很多时候,我安静地坐在她们的近旁,漠视着她们亘古不变的关于老公、孩子、婆婆、服饰、化妆、麻将等等的话题。在她们叽叽喳喳中间我保持着沉默,不知道在她们眼里这种沉默意味着什么,而对于我,内心因沉默而滋生出一种深沉,而这种深沉则显现出一种自我陶醉似的超凡脱俗和优越感,我乐此不疲地用它们支撑着那点所谓的虚荣和骄傲。我陷进一个人的世界里,被自己感动着、被自己敬仰着……
我想我应该不是浅薄的,起码没有她们浅薄!但是,当我走近敦煌,当我站在莫高窟下仰视那些洞窟的时候,我的浅薄被午后温热的阳光斑驳成羞愧,一点一点慢上心间。我在西部苍茫的天宇下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西部的空旷此刻在我无知的空旷中显得丰盈起来,而我终于明白:我是如此浅薄!
是的,我能说什么呢?
当列车由东向西依次穿越河西四郡之三郡后,瓜洲敦煌的神秘一直似鸣沙山上空的沙尘一样在我眼睛迷蒙,我想借一场春雨让天空清澈,也想用我渴盼的眼神揭开敦煌神秘的面纱。可是,我错了,我根本没有能力揭开什么,哪怕我把石窟岩壁望穿,莫高窟依旧是莫高窟,神秘依旧归于神秘。关于敦煌关于莫高窟,我那点少得可怜的历史知识,也仅仅以西域、佛教、飞天、丝绸之路等等词条形式,简单地与敦煌相结合。而对于莫高窟的千年寂寞百年沧桑,以及所显现出的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宗教、学术等等领域,我像是一粒微尘,我那在各个洞窟移动着的脚步震撼着的呼吸,其实都是一种浪费,都是一种浅薄。无疑,我只是一名过客,我隐身与汹涌的参观人群之中,而真实厚重沧桑苦难的敦煌却游离与我的神思之外。我只能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以身体的到达来完成这次浅薄的旅行。
是的,我是浅薄的。为这种浅薄,我感到深深的羞愧和不安。莫高窟,承载了从前秦到如今近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她的每一个洞窟无不填满了岁月流逝的印痕,她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塑却又无不充盈了鲜活与强大的时间做着最顽强的对峙!莫高窟静默着,这种长久的静默是那么沉静和从容,我穷尽凡俗之人的所有灵性,也无法想象她有着怎样备受摧残却依然卓然而立的灵魂!我想,当366年前秦时代的僧人乐僔开凿第一个洞窟时她是冷峻而不是庆幸;当北朝时代王公贵族信奉佛教大规模开凿石窟时她是淡然而不是欢欣;当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她达到兴盛巅峰时她是宠辱不惊而不是浮华娇宠。而当1900年王道士在16窟发现藏经洞后,历经数次劫难,面对英法日俄美人的抢掠和破坏,她高贵的灵魂有过怎么的痛楚和流血,我却无从想象……而今,莫高窟泰然矗立与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岸边,她以千年过后的淡泊、历尽磨难后的微笑迎接着人们惊奇和赞叹的目光。而在人们的目光中,那些壁画中渐渐隐去的绝美色彩、那些雕塑中纷纷散落的木制骨架,能有几人真正懂得她所具有的伟大和卑微?还有那些被盗走而身首异处的雕像、那些被粘切走而留下大片空白的壁画,又有谁能明白她所遭遇的黑暗和光明?
敦煌是千年以前
起了大火的森林
在陌生的山谷
是最后的桑林--我交换
食盐和粮食的地方
我筑下岩洞,在死亡之前,画上你
最后一个美男子的形像
为了一只母松鼠
为了一只母蜜蜂
为了让她们在春天再次怀孕
--海子《敦煌》
我看见一片废墟和王冠上
独存着文明的歌声
这是最后的水井和盐
这是最后的歌本和一伙羊群
黎明时母亲将朝霞和我
作为头一份祭礼献出……
--叶舟《大敦煌》
诗人海子、叶舟懂得敦煌,因为他们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游走于各个洞窟,虽然我也伤感、虽然我眼眶中也蓄满泪水,但我知道它们统统被一种叫做浅薄的东西所覆盖!
离开莫高窟,我投身到敦煌市区铺天盖地的飞天包围中,敦煌主城区反弹琵琶的雕像在车水马龙中吟唱,鳞次栉比的店铺门上橱窗上的飞天在玻璃上起舞。而我也在飞天的故乡,找到一个叫做沙洲市场的小吃广场,品尝着敦煌的名吃驴肉黄面,关于莫高窟、关于浅薄不由自主地被我一一抛在脑后。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