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走近广允缅寺 [打印本页]

作者: 真爱是谁    时间: 2015-5-1 22:53
标题: 走近广允缅寺
    一个仲夏的午后,边城勐董的天气,晴见多云。我寻着一个富有磁力的声音走去,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广允缅寺。围墙内的颂经声, 音色清纯,旋律柔和绵长,很有乐感,与临近街道的车流和行人发出的嘈杂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记不清多少次到过广允缅寺,但我知道,每来一次我就会对这座阿佤山的古刹陡增一份敬意,心添一分虔诚,走到大门口我戛然止步,不愿去惊扰僧侣们的课业修炼。
    提到广允缅寺,久居勐董的人,无人不知晓。它紧靠东大街北侧,网娥傣族寨边的山坡上,离街心花园不足百米,民间俗称“学堂缅寺”或“大缅寺”。因滇西毗连缅甸,佛教由缅传入,故当地人都习惯把佛寺叫缅寺。至于为什么叫“广允缅寺”?没有史志记载,也没有史物佐证。但它是当前约定俗成的通用寺名,“广允”在佛语、傣语和汉语里都能找到合理圆满的解释。寺不在其名,而在其质,广允缅寺因其具有广泛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研考价值,与西双版纳景洪曼飞龙白塔和勐海县景真八角亭并列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古建筑。
    据沧源县志记载,广允缅寺建成于清朝道光八年,即1828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除有大殿和院墙的南北二门保存较好外,因年久失修,自然损坏严重。在1982年文物普查中被认定为历史文物后,经1985年和1989年两次“修旧如旧”的修缮后,已还原了她原有特色和风貌。自1998年后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广允缅寺是沧源县佛教协会的办公地,也是阿佤山重要的旅游景点。
    站在院墙外窥视,整座古寺占地约三四亩,两米多高的浑水砖墙把主殿和幢僧侣用房围得严严实实的,围墙加盖屋脊状青瓦的顶,正南面的围墙比其他地方高出约50公分,酷似大理地区民间建筑的“照壁”。院中的主殿,总体上看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呈斜纵式布局,殿门却面向正东方。从西北南三个方向看应是三重檐方形塔楼式建筑风格,但从东面看则又是五重檐阁楼与过厅亭阁的组合建筑。寺院大门向西,过亭式门枋,枣红色的大门。
    我在大门外静候的时候,有三四拨游客模样的人,从门中进出。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颂经声停后,我才举步走进寺院,并习惯性地环顾大殿一周。气魄雄伟的大殿由主殿和突前的过厅亭阁组成,占地约400平米,长25米,宽约15米,高18米。大殿为榫铆式木架结构,青砖墙,青瓦顶,包含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所有要素和风格。东面殿门过厅为五重檐歇山顶亭阁。亭阁天花板上全部绘有古色古香的图画,檐下拱部雕有云纹,造型独特壮观。亭阁两边是厢房,供僧人休息或居住。亭阁门前左右两根大柱上侧倒悬盘踞两条栩栩如生的木雕乌龙,双龙仰头一眼凝视苍穹,一眼注视着殿门,相传门梁正中原悬一琉璃珠,寓意二龙戏珠,圆珠现已损坏或遗失,但挂珠的位置却依然显目。双龙两侧为清水墙面,下层绘有凤凰等图案,整座大殿檐下围栏式大柱顶端外侧都饰有垂莲浮雕,突显圣灵之气。
    每次见到过厅中的大木鼓都让我心生一阵纳闷,它应是佛寺的额外饰物,阿佤人的“通天神器”木鼓,怎么会放在傣家的缅寺里?且放在过厅这样显目的地方。相传建寺时,为得到上好的建筑用木材,傣族土司请友好的佤族头让人老大哥帮忙,诚信的佤族头人发动部落的佤族群众找到阿佤山上最大的一棵千年红毛树,砍伐后送给傣族兄弟盖佛寺。并把一段不能作建筑材料的树杈留下来,命族人做了一只身长158公分,直径80公分的大桶鼓。不久佛寺落成,阿佤人把木鼓赠送给傣家作礼物,傣族土司把鼓置于寺中留作纪念。如今,每当游人敲击它时,老木鼓声色平和悠长,依旧会唱出边疆各族人民世代和睦相处的心声。
    从过厅进入大殿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殿墙镂空格子木窗及漂亮的殿门。殿门为采用浮雕手法的格子门,门上雕有美伦美幻的图案如几何体、花卉、吉祥物麒麟、大象等,门枋装饰宝相花浮雕。所有雕饰手法细腻,造型美观,且采用红底加涂傣族传统工艺金漆,使木雕变得更加典雅庄重。
    跨入殿门可见立柱四列六行,其余均砌在墙中。殿内净空高近7米,长13米左右,宽约10米,顶部铺设装饰有藻井图案的实木天花板。一二层屋檐间用饰有佛像或莲花的浅浮雕木板和木窗作墙体,梁柱间的雀替及托木,均作了装饰性雕刻。殿内佛像众多,靠北墙一面供奉着一尊高约4米慈眉善目的大佛,大佛端坐在两米见方,高约一米的佛台上,大佛的头上悬挂寓意天上玉皇或是象征大清皇威的金黄色小伞盖,使佛像通体金碧辉煌。佛像前有一古朴典雅木雕的条桌,用于摆放祭品,绘有精美花纹,饰有贴金滴水图案的殿柱上,镶嵌闪亮的小镜子,挂着七彩的佛幡。
    身置大殿最引人注目的是三面内墙面绘制的10副彩色壁画。东西两侧内墙壁各绘有三幅壁画,每幅面积在一平方米左右。北面大佛的两边各有两幅较小的壁画,每幅约半平方米。历经近两百年的沧桑,壁画仍然色泽艳丽似有动感,景物逼真,人物传情。壁画内容除两幅,《逾越上走》、《菩提树下成佛》为佛教故事。其余八幅风俗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建筑艺术等。画中人物多样有:官员、仕女、兵丁、民众等,画面背景丰富有楼阁、城镇、园林等。其中一幅风俗画所记录描写的是清政府册封当地土司的场景,这和西藏大昭寺的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具有一曲同功的寓意。由此可联想到广允缅寺想必是为纪念大清道光朝廷册封阿佤山勐角董傣族土司而修建的。关于壁画我曾听过几位上年纪的当地人讲,大殿外墙原先也绘有壁画,内容和殿内壁画相似,解放初期,画面还比较清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寺院墙、僧人用房和一层房檐及走廊,被人为拆除或损害,二十几年的风吹日晒,到1982年文物普查时外墙体基本全部风蚀脱落,壁画损毁,只有几处残存的痕迹,听了老人们讲述后,我心里觉的蛮可惜的。
    据我的一位多年从事美术绘画教学的朋友说,广允缅寺的壁画,从画法技巧上看采用散点透视法绘制,单线勾描,重彩平涂,用黑线框边,具有传统的中国画风格。但从品位说,殿中的壁画与清代的宫廷画师、专业画师和内地寺院的画僧的画相比略逊一筹,应属民间画匠的作品,且带明显的云南大理民间画匠的韵味。
    当我走出大殿时,已近下午四时。天空正下着太阳雨,因没带伞,只好在过厅中等待。不多时雨晴,我走出过厅下到院子。斜阳下,东面的安墩山和西北方的芒浩大山显得格外的苍翠和清新。霎时,正南面两条并列的初升彩虹,拔地而起冲向云霄,在双虹的映衬下的广允缅寺,灵光四射,瑰丽无比,让我觉得就像置身梦幻飘渺的童话世界。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广允缅寺大殿集亭、阁、塔、楼为一体,设计和施工堪称完美,殿门设计和建造却很怪异。与内地佛寺不同,广允缅寺的殿门不设在佛寺建筑正南面,而开在侧面的东方。对这一谜团,当地人也有许多说法,最靠谱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原傣族传统建房习俗,门必开在主行条下,且门向东开,傣家认为太阳东升西落,东方为根为始,万事万物亦应顺应自由根由始而起,这样建房才会大吉大利。另一种说法是,建寺的木匠师傅看了寺址的地形和风景后,有意安排的,因广允缅寺的正南面有一小山丘,山丘两边各有一巨大的泉眼,即井肥出水洞和龙乃出水洞,是自然天成的二龙戏珠景观,木匠师傅想把这一奇景用在佛寺的设计建造中,按地形寺必坐北朝南,安常理门向朝南,又怕对面的双龙和寺中的双龙打架,危及寺庙安全,就把门开朝东方。
    关于两种传说,我不愿辨别属对属错,或许这就是广允缅寺的特色,它见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内地长期的社会交往活动,集建筑、雕刻、绘画、佛教艺术为一体,留存于边疆阿佤山,实属珍贵。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