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雨中游故宫
[打印本页]
作者:
芳草地
时间:
2015-4-20 11:53
标题:
雨中游故宫
李健吾先生是雨中登泰山,而我们今天是雨中游故宫,也别有一番情趣的。
故宫这种地方不像植物园只需带一双眼睛去就行了,它需要你储备足够的知识去走,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否则就是走马观花,没有丝毫收获。
之前也去过故宫的,但记忆里似乎只有它的御花园还能引起我的兴趣,那些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的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好像并未让我多么地肃然起敬。现在想来,就是因为对它知之甚少。
于是,周末我恶补了一下关于故宫的知识,十二集的纪录片《故宫》我看了有九集,还把初中的一篇课文《故宫博物院》搜到并打印出来。这次去真的想好好体会一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品味一下隐藏在高墙之内宫殿之间那些神奇的故事。
进了端门,抬头看到午门。雨中,黄瓦红墙显得更加肃穆和威严。地上积着水,倒映出晃动的人影和五颜六色的伞影。同事董老师感叹一句:“故宫,晴天是一种美;雨天,又是一种美;下雪的时候,应该更美!”我也觉得是。在白雪覆盖之下,故宫应该显得更加神秘也更加神圣吧?
虽然下着雨,还刮着不小的风,伞时不时地被强行扭到一边,雨点便会趁机打湿你的衣服和鞋子,但游人一点也不见少。除了学生,还有很多的游客,而且几乎一半是外国朋友。我不由想到纪录片《故宫》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中的一句话:如今它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宝库!
是的,故宫早已不再是封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自从1925年它被更名“故宫博物院”那一刻起就已经表明它完全属于中国劳动人民了;从那一刻起,任何一个人,不管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都有权利进入故宫参观!
从2004年开始,紫禁城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它是近百年来故宫规模最大的工程了。所以,我们这次参观基本只是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了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走进午门时,我又看到了课文里描写的那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在门的两侧。”我的眼前还浮现出凌晨时分来自京城不同地方的大臣们在这里整队准备上朝的情景,真不知哪位倒霉的大臣曾经因为咳嗽或者吐痰或者走路不稳重被记录下来从而受到了责罚,想一想,那个时候确实是帝王威严胜于一切的呀!
穿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我知道太和殿的地面是用“金砖”铺就的,直到现在那些金砖不仅完好无损,而且仍然光亮无比。想想,两年时间才能制出此砖,不是金砖又是什么?我还知道故宫重要宫殿的廊柱是远从四川运来的楠木建筑而成,不过后来修缮时大多已经换成了松木!
过了中和殿来到保和殿。我也知道,殿前广场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但是自雍正皇帝之后,便把殿试改在保和殿里边,也算是体恤子民吧。不知这里走出过多少国家栋梁之材呢!
后三宫看得比较仓促。到坤宁宫的时候,想到电视里很多皇后那种恶毒冷酷的面容,我竟有几分不寒而栗了;再想到后宫六院那些嫔妃之间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又不禁为她们的命运感到可怜!多少美丽的青春女子在这里葬送了爱情,甚至生命,我甚至听到了珍妃的的哭声!
拍到了故宫唯一一个黑色的建筑,那便是藏书阁。只是天色昏暗,照片中很难将它和旁边的建筑区别开来。
最后来到了我最喜欢的御花园,又看到了姿态优雅的龙爪槐,高大虬劲的古松,恣意绽放的牡丹,造型别致的假山,确实有几分江南园林的味道啊。
想起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一段话,那是写他离开故宫四十年后重返御花园时的感慨的:“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我看到了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从神武门出来的时候,我特意拍了一下护城河和景山,可惜光线太暗了。再去往车站的途中,我还不时回头看渐渐远去的神武门,越来越小却一点不减它的威严。
最后看到了传说中从鲁班的蝈蝈笼中受到启发而建成的西北角楼,感到确有几分神秘和神奇。
从神武门步行走到天安门西地铁站,用了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半截裤腿湿了,鞋子早已经“扑哧扑哧”地打着伴奏了,心里却很高兴。
一路上时时有红墙、绿柳、古槐扑进视野,公交车、家庭轿车排起长龙,你不得不由衷感叹:北京,确实是一座传统和现代交汇的大都市!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