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访新叶古村 [打印本页]

作者: 流浪的鱼    时间: 2014-10-31 10:10
标题: 访新叶古村
本帖最后由 流浪的鱼 于 2014-10-31 10:11 编辑


    春光明媚的四月初,我去了一趟早已想去的新叶古村。是踏青,也是访古和满足一种心愿。


    新叶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几年前,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就写书介绍过这个江南名村。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是清华大学活跃的乡土建筑研究专家,出过好几本有关乡土建筑的权威著作。他们介绍的特色古村,我大都去过,如江西的流坑,浙江的诸葛村和楠溪江中上游古村落,当然还有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新叶村我没有去过,这次就是补上这一课。


    到了新叶村,村支书说陈志华教授也来到这里,刚刚离开去了诸葛村。擦肩而过,竟未能谋面,实在是遗憾!本来我有很多问题求教于他,可惜失去这次机会。近年来,我也参与了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文化村落的开发保护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是,说老实话,太多的困惑和无奈已使我想打退堂鼓了。


    但是,新叶村还是要去的。因为这里不但是“古村”,而且风景如画,许多摄影爱好者都来这里拍春天的田园风光,那盛开的油菜花、青山、田野、白墙黑瓦马头墙……并不比江西婺源差。这里还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基地,也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乡土建筑教学基地。


    新叶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距杭州一百八十多公里。杭州每天有两班车发往新叶,建德(新安江)则每隔半小时就有一班车开往新叶村。交通的方便说明这里已小有名气,也说明浙江省对于旅游事业的重视。不像我的家乡福建培田古村,“开发”了十多年,连一班龙岩(地级市)开来的车都没有。而培田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气一点也不比新叶村小。


    当然,现在来新叶村的游客还不太多,作为“旅游事业”来讲,似乎还刚刚起步,不像离此不远的诸葛村,一年的“旅游收入”多达五六千万元。然而,正因为如此,新叶村的“商业气息”还不会那么浓,民风还是那么纯朴,这里的传统建筑还是保存着厚重的历史感,这里的历史还不至于被一些无知的当地“精英”和无聊的文人任意歪曲和改写……


    新叶村民基本上都姓叶,始祖叶坤南宋嘉定年间来到这里,将近八百年的时光和三十多代的子孙繁衍,如今成了众多房派一千多户的大村落。位于大路边上的“西山祠堂”是这里的“总祠堂”,地位最高,相当于培田的“八四公祠”。下面有各房派的祠堂“崇仁堂”、“双美堂”等,而“有序堂”是新叶村村民的主要活动中心,有“大戏台”,相当于培田的“郭隆公祠”。有序堂里挂着许多牌匾,记录着科举时代这里的辉煌…… 比较完好的江南特色建筑和宗族社会、科举文化遗存,加上现在仍保留着的小农经济,使我们清晰的感受到千年传承的“耕读传家”为代表的特色中国农村文化。


    有文章说,“在到处充斥着文化快餐和电子垃圾的年代,在充满着各种诱惑的今天,新叶古村虔诚地守卫这个拥有三千多人口的庞大家族的精神图腾,以坚不可摧的家族制度维系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膜拜,成为中国农村宗族制度和民俗文化的一个活注脚……”说得很好。如真如此,真是难得!


    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是前进的。农耕社会、家族制度、儒家文化,能一直维系中国农村的现在和将来吗?我想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必然要走现代化这一条路。而现代化是不可能和手工农业、家族制度、儒家文化同步的,实际上它们是严重错位的。我这样说,并不否认农耕社会等在中国的历史价值。相反,我认为,适当保护几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活注脚”,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的“家园”,知道延续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历史是怎么一回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因为,现代化建设也不能没有传统,不能没有中国文化。


    出了杭州,无论是“杭甬高速”还是“杭新景高速”公路两边,都可以看到一排排“欧式”的农村新建筑。尖尖的屋顶,屋顶上安有不锈钢圆球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有的甚至还做了微型“艾菲尔铁塔”,…… 这些“不伦不类”的建筑,引来很多批评和冷嘲热讽。对这些建筑,我也看不惯,但是,我认为这种现象怪不了刚刚富起来的农民们。除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管理和引导外(现在农村建房基本上没有认真规划设计,管理相当混乱),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自身传统文化已经断裂,无法延续,外来文化又没有真正学到手造成的。其实,何止是建筑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怪事,那一项不是源于此?


    所以说,新叶村和一些古村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活化石”、“活注脚”的作用。它让我们思考的东西太多了!让我们好好的保护培田、新叶村这样的古村落吧!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