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文苑

标题: “网络粗鄙词”矛头指向社会不公 [打印本页]

作者: 那一夜    时间: 2014-10-12 16:07
标题: “网络粗鄙词”矛头指向社会不公
  为抵制各类层出不穷的粗鄙网络语言,日前,IT老兵、网络红人、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杜红超在“朋友圈”发声,呼吁大家不要使用粗鄙网络词语。
  该不该抵制“你妹”这样的所谓的网络粗鄙词?归根到底,语言是交流的产物,是否低俗,有没有攻击性,要看说话者是谁,对话双方关系如何,说话时的场合和上下文是什么。鲁迅先生1925年写下《论“他妈的!”》,也注意到言语交流的灵活性,像“国骂”三字经,有时也表示惊异和感服—“他妈的”有时甚至表示“亲爱的”。所以,“你妹”的背后,或娇嗔或玩笑,表征了网络用语言无禁忌的特点。
  虽然如此,我同意像“你妹”这样的词确实存在攻击性,需要得到恰当的批评。但我并不认为“粗鄙”是一个有力的批评概念。正如鲁迅分析的,所谓“脏话”,更多是一个等级概念。粗鄙和高雅的区别,来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对立。下等人习惯说粗口,因为底层民众的权力资源极少,粗话是抗议和泄愤手段。
  网络用语虽然粗鄙,但据我观察,很多时候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矛头是指向社会不公的。关键是,粗鄙网词这类“无权者的武器”,确实带有文化的印记,它的问题在于歧视,而不在粗鄙。比如,从“他妈的”到“你妹”,“国骂”专拿妇女出气。这类用语的渊源,大多产生于男人之间的攻讦,而对男人而言,侮辱他的母亲或妹子,是对男人最大的打击。骂粗口时,“他妈的”或“你妹”产生一种僭越快感,这种快感从男性网民那里传导到网络的各个角落,当男女老少都在用时,本身的性别歧视意味虽有所弱化,但还在那里。
  语言习惯总是某一群人的精神标识,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但它也是权力的化身,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家里教导,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可以说。在历次净网等文化整治行动中,“低俗”、“粗鄙”是经常出现的缘由,但这些概念似是而非,无法厘清哪些是针对歧视性文化,哪些是针对网络的自由表达。就像“你妹”,真正问题在性别歧视,是否粗鄙则见仁见智。简单将网络用语乃至网络文化归之于“粗鄙”,既无法捕捉那些尊严受冒犯者内心的感受,也无助于指出减少网络歧视性用语的文化出路。





欢迎光临 沽源文苑 (http://bbs.guyuan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