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发表于 2018-8-7 07:43:47

朗诵杂谈【八】

朗诵杂谈
主讲:孙志刚
【第八讲】

群友们,外面的天气很热,我们在这里学习朗诵,犹如一阵凉风拂过,非常的惬意,朗诵之美好可想而知。但是,我还是想强调,爱朗诵不等于会,会朗诵不等于懂,懂朗诵也不见得就是一名真正的朗读者。
今天我们讲朗诵的第四个技巧---朗诵的语势。什么是语势呢:"朗诵"虽然是放声读的意思,但这只不过是从大体而言。实际上,由于感情的变化,任何朗诵都会出现高低抑扬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语势。语势变化使感情表达得准确、鲜明,让人或屏息倾听,或慷慨激昂,或悠然神往。一般来讲,它包含了语速,语调,以及语气。我们在这里也不想分那么细,把它的内涵讲出来,大家理解便是。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语势种类:
1、波峰类。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再向低行进。状如波峰。
例如:“世界上没有花的国家是没有的。”“花”就处于波峰的位置,句头、句尾的词略低。
2、波谷类。声音由高向低再向高发展。即句头、句尾较高,句腰较低,状如波谷。如:“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
3、上山类。声音由低向高发展。即:句头最低,句尾最高,状如登山。不过,有时是步步高,有时是盘旋而上。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4、下山类。特点是句头最高,而后顺势而下,状如下山。应注意的是它有时是直线而上,有时是呈蜿蜒曲折的态势。如:“就在那年秋天,母亲离我们去了。”
5、半起类。特点是句头较低,而后呈上行趋势,行至中途,气提声止。由于没有行至最高点,所以称为半起。如:“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
以鲁迅的小说《社戏》为例,在整篇朗诵的过程中,语势高低错落,有许多变化。当看戏的打算没了指望,朗诵时,语势应较低沉;而到后来,当聪明的双喜想出了办法时,"我的很沉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读到这里时,语势就要高昂起来;在看戏戏的过程中,盼武生出来,可武生就是不出来,老旦却唱个没完没了,朗读时语势又要低下来,以表现那种不耐烦的心理;而在回家的路上在田野里偷豆,读时语势要高些,前后情绪不同,朗诵的语势也不一样。
一、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二、把握语速与语调。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语调则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烘托环境气氛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
语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常用平直调,表示庄重、悲痛、冷淡等感情。                           (二) 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节或结构稍稍上扬。疑问句、感叹句常用上升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                           (三) 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或结构读得低弱而短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祝愿、感叹、恳求等感情。                           (四) 曲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表现为:有的句子,开头和结尾的语调都比较低,中间声音比较高;有的句子,则呈现出“低、高、低、高”式的变化。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实际朗读时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来体会。

我们从网上找的这些有关朗诵技巧中的语势概念或范例,无非是想通过正确的方法,让大家感觉到朗诵中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语言,怎样处理的得当,让听众感觉到你朗诵出来的语言是有色彩的,是作品的感情化,是一次悦耳的灵魂洗礼。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抽出时间分享。
群作业在以后的时间段分别给大家布置,一定要好好地完成幺,我们为朗诵聚在这里,虽然我说的未必大家满意,但出发点仍然想让你们在朗诵方面都有所建树,成为诵读方面的佼佼者。。
作于2018.6.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朗诵杂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