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杂忆(康海燕)
虽然已是腊八节了,但是窗外的一弯新月依然小小的,依然弯如银钩,仿若窈窕淑女一般,清雅恬淡的静守在寥阔的天宇,安静地播撒一地皎洁的月光。夜一片宁静,暗黑里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沉睡中,唯有夜空里点点的星光还在熠熠生辉,不停的闪烁着明明灭灭的星芒。窗外楼下的路灯有些明亮,透过薄薄的纱帘有光影斜落在一侧的墙上,也给墙上绣上了朦胧的黑白花影。看着墙上的斑斓光影,我的梦依然还是离我很远很远,思绪在漂移流转里,缓缓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时光穿越到了少年。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出门冻死,民谚已经告诉我们一年里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而天气预报的蓝色大风及寒潮预警也证明了此言绝对有理。到了腊八节说的最多的就是吃腊八粥了,现代社会网络媒体信息发达,所以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虚拟的世界里,腊八的当天好像到处都是一片粥世界,尤其一大早醒来感觉手机的朋友圈都快要被腊八节的祝福刷屏了。而这几天商场里卖的腊八米更是五花八门,各种配料皆是品种齐全琳琅满目,高中低档应有尽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熬腊八粥已经是很方便的一种事情,各种大小超市商场随便都能买上配制好的腊八米,回家淘洗干净了,置入电锅手指一摁,好像分分钟钟就可以吃到了。然而这种看似方便而又快捷简单的生活似乎总是少了点什么。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到少时贫瘠生活里吃腊八粥的氛围,那种心中兴奋的满满当当的喜悦。当娘把一锅热气腾腾的粥熬好时,年少的我们或围在锅台边,或爬在炕沿上,那种翘首企盼的热切心情,只想着娘赶快,赶快先给我盛一碗。
每逢腊八时,初七头天晚上娘就会坐在煤油灯下开始拾捡豆子了,把豆子挑捡干净了,然后把用水泡好,还有糙米,或者燕麦粒,都是农家自产的东西。经过一宿半夜的浸泡,这些东西煮起来会省时省力,而且都特别容易煮的熟烂黏糊。次日,在天还不亮,在我们还熟睡的时候,娘就早早的起来生火熬煮了,放在锅里的食材经过炉灶里的火一轮又一轮的烧煮,当一滚又一滚的腾腾热气开始弥漫,当我们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被娘从梦中迷迷糊糊的喊醒后,已经是一屋子氤氲的仿若袅袅仙雾的白色水蒸气,朦胧里看不清娘的身影,只是觉得浓浓的粥香四溢,一个劲儿的往鼻孔里窜。
腊八到了,除了要吃腊八粥,当然也就少不了要腌制腊八蒜。把一颗颗剥好皮的白白净净的大蒜,放入备好的坛坛罐罐或者瓶子里,倒入老陈醋,然后密封起来。就在小孩子一天天扳着手指头数年的时候,大蒜就像春风掠过的田野,渐渐地穿上了绿衣。待到新年的饺子端上来时,开封的腊八蒜已经是青翠碧绿,蒜有醋的酸香,醋有蒜的辣味,那饺子是必定要多吃几个了。
记得小时候的腊八粥是一定要在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喝的,就像过春节的接神风俗一样,一定是要在夜里生旺火放炮竹迎新春的。那天娘会告诉我们如果等天亮了才喝腊八粥,长大了就会娶个红眼睛的媳妇。那时虽然不知道媳妇为何物,但是想着咱们所有的人都是黑眼睛,那个红眼睛的人总是不正常吧!所以即便是想睡懒觉的孩子,想着那个红眼睛媳妇的不对路,闻着甜馨馋人的粥香,也都乖乖的早早起来喝粥了。
乡村人教育孩子,似乎总是会牵扯上许多的民间色彩或者神话味道。比如晚上不让女孩子梳头,如果有爱臭美的女孩子晚上梳头,家里大人会告诉你,如果晚上梳头,长大了就会嫁个后老奶子(老奶子就是婆婆,后老奶子当然就是后妈后婆婆了),后妈向来是孩子们心里最不讨喜的角色,这后婆婆大概也不会好吧,于是臭美的孩子统统都被吓住了。
度娘说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其实关于腊八粥还有几个传说了。
一说西晋时有个特别懒的人,平时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家人屡次劝说都无效,等到了年末的初八这天,家里断炊了,他饥饿难熬,找遍家里可食的东西,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下决心痛改前非。后来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后辈子女,每逢腊八这天都煮粥喝,以表示不忘勤俭之美德。
二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落难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老鼠洞刨找出一些五谷杂粮。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三说腊八粥是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说是岳飞抗金讨伐的时候,为奸臣秦桧所害,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不得不班师回朝,返程途中老百姓把自家的食物送来和在一起煮成粥给饥饿的将士们御寒充饥,这天恰好是腊八日,后来岳飞风波亭遇害,为了百姓们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每逢此日煮粥借以怀念。
第一个传说不错,但是似乎与我国喝粥的历史有了时间上的出入了。第三个传说似乎与粥史有关,因为岳鹏举是宋朝人。第二个传说我还听过另一种叫作“珍珠翡翠白玉汤”的说法,我们的大明开国朱皇帝在贫病交加的落难时,有要饭的乞丐给他用乞讨来的残羹冷炙煮了一碗混合的热饭汤,才得以度过难关。后来登九五之尊,食遍天下美味,总是不及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为了纪念此汤饭,命名为腊八粥。
其实这些传说都是讲的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时,人们把不同的吃食混搭在一起煮着吃,以一碗带有粟栗谷物的热汤潦以度日,以度过一年里最酷冷的时期。作为民俗借以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爱惜粮食,珍惜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有说真正的熬制腊八粥里的米粟和干果要有十八种了,因为相传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说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和乳糜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这十八种果粟则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成为民间风俗,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小时候的日子清贫,物质匮乏,那时候甚至吃一顿白生生的大米饭都是极为奢侈的事。熬腊八粥哪有现在的什么红豆,绿豆,薏米,红米,黑米放了,更别说红枣、桂圆、核桃、百合、莲子、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黑芝麻、冰糖红糖等等这些东西了。每逢腊八节的时候多数人家也就是把家里仅有的粟栗豆子等放在一起熬一锅,无非就是些自家的小米和糙米,及在家种植的土芸豆,家境略微宽裕的也许能放几颗红枣。
那时候喝粥多数是没有糖可以放的,什么红糖白糖统统都是奢侈品,至于冰糖更是想也别想,压根就不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好在那时候只有一种叫作糖精的东西,填补了我们对于糖那种甜甜蜜蜜的的渴望,可以维持我们可怜的味觉,每逢熬粥了,娘就会往锅里放几粒糖精,于是一锅甜丝丝的粥在娘的手里,在我们眼巴巴的期盼中做好了。记得那时候有个笑话曾经这样说,等我以后有钱了,喝稀粥放糖,喝一碗倒一碗。
我小的时候每逢放了寒假最爱去姥姥家长住,冬天的姥姥家会生一个过炕的小火炉,每到下午姥姥会用她那个用了多年的砂铫子(其实就是一个有盖的小砂锅,但是姥姥就是这样叫的),放在炉火边慢慢的煨出一小锅黏和熟烂的稀粥,到了晚饭的时候喝,而给我的那一碗会有一勺红糖或者白糖的待遇,对于爱吃甜食的我,在那个贫瘠的寒冷的冬季里简直是我最幸福最了不起的美味啊!
当然姥姥的砂铫子不仅仅是熬粥,偶尔的时候姥姥会切几片肥的流油的肉片,和冻豆腐、土豆一块炖了,就在那个炉火上慢慢的熬呀,熬呀,直到熬的满屋都飘着肉香,直到我的馋虫都快从嗓子里跑出来呀,姥姥再放入一些自家压好的粉条,然后再继续熬一小会儿,一锅飘香的大烩菜就出炉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进入腊月的时候,村子里的女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乎了,拆洗被褥,浆洗缝制一家子老小的衣物,白天进行大扫除,夜晚就坐在煤油灯底下或者纳鞋底赶制过年的新鞋,或者剪窗花。我最爱看姥姥剪窗花了,姥姥剪窗花从来不用画稿,不像其他村里的人需要画好样子才能剪出窗花。姥姥只要一把剪刀在手,信手拈来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一副精美别致的窗花。若是你有什么图案了,只要姥姥上眼一看,一会儿就剪出一个,甚至会比你那个更加好看。
到了夜晚的时候,最爱围在姥姥的身边听她讲故事,那些关于狐仙鬼怪的民间故事充满了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长大以后的我渐渐地知道了,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传说就是许多书本上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原型。尤其是姥姥剪窗花的时候,姥姥会用剪下的碎纸片剪一个或桃形或圆形的小点点,蘸点水给我贴在额头。冬天的乡村很冷,冬日的夜晚来的很早,那一窗开满冰凌花的玻璃,一盏浅浅的油灯和一条冒着热气的大炕,在姥姥的故事里,我枕着额头的红星星,年少长夜的梦里盛满暖暖的温柔。
其实最好的就是夏日的夜晚,因为乡下村里的窗帘大都是半截的,当然姥姥家也不例外,短短的窗帘只遮住下面的玻璃,躺在挨着玻璃窗的大炕上,抬眼望去就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星空。乡下的夜空真的是黑丝绒一样的晶亮,繁星满天,也真的像明珠一样缀在上面烁烁生辉,完全不像城里的夜空,不仅灰暗无光泽,而且星星也少的可怜。姥姥的故事和星星就在那一窗美丽的夜空里一起进入了我的梦乡。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我已经站在当年娘行走的时光里,娘已经成了当年的姥姥,而姥姥煮的粥,煮的大烩菜,姥姥剪的窗花,姥姥讲的故事,姥姥剪下贴在我额头的红桃星,姥姥家窗外的浩瀚星空,我只能在记忆里找寻回味了。城市缤纷多彩的霓虹灯虽然点亮了夜色,但是也吞噬了星空原有的纯美。姥姥已经不在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再也没有看过姥姥家里的夜空,再也没有姥姥的故事可以温暖我的长夜。但是望着窗外的夜空,看星星,数星星,想着所有关于姥姥和星星的故事,已经像根一样长在了我的生命里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