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 发表于 2017-4-7 08:41:56

说一说 书法的“贯气”

    学习书法,了解和掌握贯气非常重要。现交流一下我的一点浅薄的意见,请大家指教。
    我所说的书法的贯气,就是手中之笔运动的趋势和造成的一种“势”。在书法的一切表达形式中,贯气是统领性的,是书法创作的灵魂。
    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的运动为形式,来表达精神世界和体现审美思想的抽象艺术。线条及其构成的运动是书法的表现手段。学习历代有关书论,可以把书法的表现手段概括为四大要素,即笔法、解体、章法和墨法。这四大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组合为书法美的形式。学习书法,就是要学习能够精到的表达性灵境界的笔法、结体、章法和墨法。这是书法的基本功,缺一不可。没有大量时间的浸润和研磨,不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不具备深厚的功力,浅尝截止,就想达到书法的较高境界,这只是做梦。在一定意义上说,书法艺术是一门手工艺术。而手工艺术是不可能大规模、机械化、集成化生产的,书法作品寄托了作者的性灵世界,而这个性灵世界的通过书法的四要素融入书法作品,却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期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的。
我在这里提起书法的贯气的问题,对我们这些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不懂得的书法的贯气,书法就没有灵魂。一个人丢了魂魄会无精打采,书法丢了魂魄,作品就会黯然无光。再好的笔法,再好的结体也于事无补。记得启功先生谈到结体时曾经说过,一个字的结体不好,笔法即使笔笔都好也没有用。就像一个人的五官一样,你的眉毛长得好,眼睛长得也好,但安放的不是地方,横眉竖眼,部件再好这张脸也是丑陋的。
    但是,每个部件都是好的,结体也很好,是不是你的书法就很好了呢?也不尽然。为什么?我们还是拿人的这张脸来作比喻吧。有的人五官都很好,但看上去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让你说,具体也说不大上来。缺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缺少一种生气,一种精神劲儿。《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长着一张非常生动的脸。”一张生动的脸与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麻木不仁的脸,给人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再回到书法上来。有的书法作品用笔不错,结体也很好,但每一个字、甚至整个作品,都让人不提精神。为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缺少一种“气”,一种“势”,或者说,“气血不畅”。气血不畅必然是黄焦蜡气,毫无精神,带有一种病态,哪里还能给人以愉悦之感呢?因此我说,贯气是统领性的,是书法创作的灵魂。
    记得中央电视台《书法艺术大观》中以下列示意图来表示贯气与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关系:
    笔法
    贯气—— 笔势—— 结体 ——书法形式美
    章法
    墨法
    我认为这个示意图形象的表示了贯气的重要性。了解了这个道理,并在书法创作的实践中反复研磨、体味,就抓住了书法学习的纲,较快地掌握其要领,所谓纲举目张是也。如果把书法美的四大要素割裂开来,缺少了统领的东西,就会只知其毛而不知其皮。而皮之不符,毛将焉存也?
关于书法的贯气,我的理解是,贯气决定笔势,而笔势又决定了笔法、结体、章法甚至墨法。各种书法的点画、形态,正是依据各自笔势运动的节律特点而产生的。抓住了贯气这个纲,书法艺术就能较快的取得进步。
    关于书法的贯气,我们还可以从书法的概念来加深理解。所谓书法的概念,如果去掉了作为定语的修饰成分,其裸露的本质就是线条的构成运动。学习书法,就是要掌握笔势的运动过程,掌握这一过程的每一细微差别。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在此不谈硬笔书法)无时不处于一种运动状态,有时甚至是细微的、几乎不能觉察的运动,甚至在毛笔接触纸面瞬间,就必须完成某些必要的运动。平常我们所说的书法的“功力”,大概就体现在笔势的运动上。不了解贯气,就不能正确体现线条的运动趋势,自然也就无所谓“书法”,那只是写字而已。甚至可以说,贯气是书法的本质。如何运动、在何处运动、运动的缓急迟速、提按的轻重、运动的暂停和终止等等,都是贯气的具体体现。书法学习,苦练书法四个基本要素这个基本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但作为学书法的一个科学方法,首要的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书法的贯气。在这个高度上去学习笔法、结体、章法和墨法,才能事半功倍。古人云,授人一鱼不若授人一渔。我们学习书法,并非只是对历代名家几个字学得象不象,而是要学会名家是如何地写,不然就是名副其实的书奴了。
    我们知道,书法的贯气形式有三种,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贯气形式。篆书是内向贯气形式,楷书、行书和草书属于外向贯气形式,隶书介于以上两种之间。楷书笔笔工整,初看起来,笔画之间是孤立的,但仔细揣摩起来,其点画的气势,笔笔之间无不遥相呼应,贯通一气。楷书的贯气是以锋势相呼应的。如楷书碑帖的“三”字,虽然是简单的三横,但每一横都长短不同,粗细不同 ,之间的距离不同,形态也不同,笔笔都体现出毛笔运动的趋势,体现出笔画的活的动态,产生一种流动的、生命的美感。单个的楷字,虽然没有表现连笔和游丝,但也是笔笔呼应的。
    基于对贯气的认识,我们再来欣赏历史上的名家名作,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虽然字字独立,但一字之中,每一笔画之间无一不是气韵贯通。一篇中,字与字之间也无不珠联璧合。王羲之的《秋月帖》,给人的第一视觉冲击就是动感强烈,就象山涧娟娟小溪,令人似乎能听到小溪流动的潺潺水声。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第二天再写,再也写不出那种神韵了。何故?气使然也。明代文征明七十九岁时手书的《西苑诗十首》,清丽俊秀,字字珠玑。通篇和谐自然,浑然一体,也实是贯气之功。
    贯气有其客观规律,也与书写时的情感有关。但是,如果没有书法四个基本要素的坚实基础,去谈什麽贯气,信手涂鸦,只能制造乖张狂妄。一次,一位年轻朋友,到我家闲坐,看到我练的字,一时技痒,说“我写几个字,请你指教。献丑了。”于是挥毫。写完后我看其字,竞百辨不识,于是向其请教。年轻朋友说:“这不是个龙字吗。你看,这是龙头,那是龙尾。还有气势吧。”说实在的,我本人书法功底浅,刚刚踏上书法学习的门阶,观自己的字,“春蚓秋蛇”差不多。看了年轻朋友写的这个“龙”字,直感到比“春蚓秋蛇”还“春蚓秋蛇 ”。这就是把贯气当成了“任性”。我的一位书友谈他自己的学书体会时说:“写单个字的时候,觉得还行,但写一幅字的时候,从整体上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究其原因,就是气韵不通。
    说到贯气,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章法。本人粗浅的理解,章法和贯气有必然的联系,但章法并不等于贯气。贯气决定章法,而章法只是贯气的表现形式而已。“小塘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水在上头”,任何事物都有根源,贯气源自于书者的性灵、情感和审美观念。文学作品是文学作者自然感情的宣泄。红楼梦成书,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书中众多人物无不寄托着他的的爱与憎。曹雪芹在卷首就明白地告诉读者,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语言文字只是载体,而心中的辛酸和心中的泪,以及众多人物的命运和悲欢离合给人们传达的信息和启迪,才是作者的本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其产生的背景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水曲殇,列坐其次”,在这样的氛围中一班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和子侄风雅集会,“求其契也”。以此,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序》,才遒媚飘逸,繁花似锦,又似丽线穿珠,璀璨清丽,成为千古绝唱。颜真卿的“祭侄稿”,笔法刚劲果敢,起伏跌宕,不求修饰,自然天成,似乎形象地表达了鲁国公对贼臣的满腔义愤和对侄儿不幸遇难的切肤之痛及悼念之情。但观时下书坛,渐有一种无病呻吟之风,丑书、怪书稍行其道。甚至把书法作为获取金钱和虚名的敲门之砖,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哗众取宠,娇柔做作,为参展而书。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书法,是不会出好作品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体现了作者的爱与恨、情与仇。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是线条,体现的是书法作者的性灵、情感。书法只有以贯气(浩然正气、清新秀丽、起伏缠绵、刚劲挺拔…)来统领笔法、结体、章法、墨法,才能给人以鲜活的生命之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一说 书法的“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