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的界定
草书线条的形质,性能等都因相应笔法的合理转换而变化无穷,并体现出了丰富的内涵,这种变化与内涵无不是以线条的外象来体现的,由此显现出的线条形状、性能线质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书法作品质量高低的评判。因此,需要对草书线条的线质、线形、线性进行理论上的界定。首先是线条的形状。书法是造形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塑造出来的形体美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草书的线条外形,它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具有生命力的外形,这种美的视觉形象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有着特有的艺术素质,其线条和线条间组成的单个汉字形体内部,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组成的群体形式中,无不具备形体美的法则,线条的外象美直接影响着书法作品在视觉上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是汉字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这其中无不显示出蕴含世界万物相生相克而又对立统一的造化之理。所以,张怀瓘说:“囊括万殊……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在单个线条与线条的美的形体组合上,显示出一种关联、动静、相互制约的造化之理,不光如此线条外形的体现在线条本身的造形上,对外形的选取及表现,也有一个合情入理又合乎书法审美的习惯的制约,也有着一个合理的表现范畴。如唐楷中的“横折”在草书中出现,这会使线条外形表现得机械刻板,草书自有特定的“使转”手法,同样,汉代成熟隶中的波磔在今草中频繁出现就改变了今草的面目,而使今草改换成了章草的风格,并且致使上下气脉不贯,这种线条的外形与今草相对应的外在特征是不相适应。不仅这样,如圆转的线条频频出现在“乱石铺街”的方折较多的作品中,其气息便出现了油滑,尽管是充满弹性的线条,然“曲绕”太多,想表现宏大、粗旷的气势难以凑效,它必须以沉稳厚朴的“圆转”、并加以具有“骨力”的方折,相互作用来提高线条的张力,达到势强气浑的状态,可见草书线条的外形特征是作品风格变异及符合书法审美的的关键。其形态只能在草书自身相对应的审美范围内合理变化,它有自身的独特的演变规律。
由此,草书线条所体现出的符合书法审美的线的质量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草书基本笔法的领悟,线条的骨力、方圆、枯涩、浓淡变化等是否最切合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否最合乎形体美的特征等诸多因素来决定的,草书线条的形象要合乎审美理想的艺术效果,正是由这些充满骨力、转换合理、浓淡自然,枯涩得体的丰实的线条来构造的。如果以曲直不当,燥枯气曝,顿挫无方的线条来编造草书的整体外形,必定是软弱无力、游丝飞舞、黑气满纸、霸气充盈而无美感可言的,这是线条质量严重下降所体现出的不良气息。所以说:线条质量的确保既能体现作者审美趣向的正确与否,又体现其笔法应用的熟练程度及相互转换在迅捷的情感的激发下的合理,精准的把握能力,这非神明自得者,是难以达到胜境的。质量高的草书线条应是骨力劲美,圆转而又浑厚,充满弹性的,有着强烈立体感的,它是通过线条的外象直接体现的。
最后才是来确定线质与线形在合理的审美范畴内的自由变化是否达到抒情的程度。线性,即线条的抒情性。如线条没有抒情的成份,其外形是无生命气息的,徒有空洞的技巧表现及完美的形态特征,然无所寄托,其草书的线条只能是机械的罗列,一无生命的迹象,草书中最终的一根线的生成是法与形、法与情、形与情的交融,最终达到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不滞于心,不滞于手的造化之功,而线的抒情性也只有在合理的审美范围内变化,在线形、线质的要求制约下的抒情才是符合书法审美的。如果情怠手阑,意违势屈,心遽体留,情与法相离,失于规矩,则线条狂舞,如妖魔缠身,丑怪难忍;同样,情与形相悖,则情感流露变成了莫名的由来而无法捕捉,应是形中寓情,情中显形,形也即画中之“境”,情只有置身于境,情景交融,才能把艺术效果完全的烘托出来,这样的“情”才有所发,有所感,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如果这样,线条的性能、质量、形态在合乎法、理、情的规范下,相互交织,所幻化出的高境界的作品必定是表情达意的,达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遗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的艺术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