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爷俩一对比 方知书学真道理
近几年来,我用比较多的时间研究了二王的手札,与此同时,也研读了一些关于他们书法的评价观点。然而,或许是由于这些评论的措辞过于晦涩,让人云里雾里;或追求华丽和新奇,而其含义又没有明确定义,致使很多人不明不白,糊里糊涂,总是觉得如鲠在喉,不过瘾。下面略谈谈本人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1、王羲之笔法严谨而又丰富,动作复杂而又微妙,这是其内在的情感修养决定的,一般的学习者难以企及。正如孙过庭《书谱》中称:“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徒功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2、王献之笔法自然流畅,简洁明了,因势利导,烂漫自然。在显示其过人禀赋的同时,表现出其基于右军书法体系这一捷径而变得娴熟流便,因而在笔法的严谨、丰富和微妙上有所缺失,其审美内涵趋少。顺便指出,之后的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也大都基于二王而进一步简化笔法,使得其书更趋简便,特点明确,符号化味道加强,艺术品味降低。
3、王羲之书作的气息如同游丝幽魂,锋杪之间,触犯毫厘,则花容失色。相对而言,王献之则款款而行,游离偏颇,亦有几分颜貌。
4、所谓“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尽然。父子二人两种笔法兼用。或是出于追求流畅自然的风格,子敬使用外拓较多。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要真正学习好王羲之的书法,除了刻苦训练之外,必须得多读好书,补充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丰富细腻的情感。否则就无法扑捉其作品中的气息,而离开原帖则无法另行创作此等风雅的作品。相对而言,学习王献之可以在熟练程度上下工夫。当然,没有过人的潜质和流畅的思维,也确实或者根本学不到二王书法的精髓。
我也和多人曾就孙过庭《书谱》关于描写王羲之不同书作的情感背景进行探讨,有人似乎并不赞同所谓书法能够“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一说法,从而认为孙过庭所谓“写《樂毅》則情多佛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的说法也只是悠悠之言。对此,本人也只能保留自己的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