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不照法 就是耍流氓
书法的“法”到底指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和谐”。这就跟社会一样,社会越和谐,老百姓越幸福。书法也是如此,字写得越和谐,人们看着越舒服。因此,学习书法的关键还是在于得法,现在很多人学习书法不照法,自己乱画,这就像开车上路,不按照交通法规行车,这就是不和谐,这就是耍流氓。还有人学习写字,写了几十年还是写不好,原因就是不得法,不得法写得时间越长越在巩固错误,在原地转圈,就像遇到了“鬼打墙”,虽然走了不少路,还是走不出来。耽误了青春年华,浪费了资源,浪费了生命,等于慢性自杀,写不写一个样。学习书法时间越短越好越合算。书法关键是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回报,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写字作书,要好好临帖,不能下笔无由,信笔涂抹。有成就的书法家多从“二王”来,王羲之是中国书法集大成者,学者把“二王”写好了,一变就是孙过庭,一变就是米芾,一变就是赵孟頫。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楷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学书须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云: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固然好,但不知天资聪颖并不是一种先知先觉、无师自通的智慧, 乃是一种基础,好的基础还须后天用好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与发掘。
故细察六要,吾以为“得法”最重要,气质再好,天资再高,如不“得法”,就会走弯路,再“用功”也无济于事。气质不好,天资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会学好书法。
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做事情很得法, 就是说他行事进退有余,分寸拿捏得很好, 给人一种做事从容老练的感觉.那么在书法学习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间运笔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首先要选一个好的老师,特别是刚刚起步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只是许多后人只记住了成名的学生而忘了老师,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了解卫夫人一样,这从中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出于蓝但可胜于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有了老师,可以告诉你什么样是正确的写字方法,包括坐姿、执笔、临帖,继之,可以告诉学生如何结体,如何用笔,如何体会古人的笔法等等,如果没有老师,单靠自己闭门造车,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能体会到各种笔法技巧。学习别人的经验就是延长生命,缩短到达成功的道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老师,学生还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出现的的疑问,通过教学互动,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
须翰墨功多,也就是要用功多临多练。书法的学习在于手悟心悟,心到笔到,即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与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书法作为一种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无非快慢而已。临帖就是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学习,用功就是不断的学,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感悟,日久渐积,所习诸家之形质必了然于心胸,性情奔然于腕下,心手相称,游刃自若。
择师也好,用功临帖也好,其实是一回事,一个是现在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古代不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教你,一个是你去学。作为学习的主体,有了老师之后,重点是用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径通成功,学海无涯苦作舟, 舟达彼岸。对于初学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为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殊途同归。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径庭了。宜从楷入。楷书从汉朝就已有其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学者学习哪一朝代的为好呢?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我认为要把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学者却应力求结构的工整规矩。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学不学平正,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平正,又将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无愧。清代梁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这话说得好。我赞成先从点画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稳中追求险峻。梁对欧字极为推崇,说:“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
中唐书家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多用方笔,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
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与严谨的结构。
以上所举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学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内“入帖”是不成问题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