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要谨防忽悠
前不久有人花了五万多块钱一口气买下三把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据说是听了专家的话,又听店家说了同样的话,能升值谁不想买,能赚钱谁不想赚,买完了心里才开始打鼓。问过这三把壶的制作者是谁后,不用说肯定又被忽悠了,如今有多少收藏家就是这样被忽悠成的。对于收藏一道,我历来主张“防假防骗防忽悠”,其中以忽悠最难防。拿紫砂壶来说,工艺并不复杂,一旦加上名家的牌号,立刻泥贵胜金,2011年,何道洪先生的一把《大涵壶》在北京拍出了782万元,创下在世陶艺家的最高价。采访时,他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他做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做到壶以致用,好看还要好用才是真好。然而,紫砂壶一热起来,这些紫砂名家的壶就只剩下被忽悠的份了,一是用来忽悠艺术品市场,二是忽悠收藏者,三是忽悠陶艺家。从后往前说,有些陶艺家让炒家一忽悠,还真以为自己的作品就应该是天价艺术了,以至于到家里拿壶的价格开得比市场价还高。因此导致不明就里的收藏者跟风追涨,买贵了还好说,万一买错了那就真的难受了。最容易被忽悠又最不怕忽悠的是紫砂艺术品市场,受伤害最重的到头来却是养育市场的陶艺家们。
作为市场的衍生品,“忽悠”从来都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有的炒家也许会说,没有名家和天价的市场是没有号召力的市场,结果又如何呢?一味拔高名家壶价,致使某些紫砂名家的作品一出窑即直接成为顶级收藏品,说起来连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用一位陶艺大师的话说,名贵不等于艺高,照这样下去,他都有点儿不敢做壶了,生怕连自己不太满意的壶哪天都变成了天价壶,贻笑大方。同时,陷入尴尬之地的还有不少年轻陶艺家,他们中有人无奈地对我说,他有过自己的工作室,也有过自己创作的作品,只因为没有名,作品卖不出价儿,从陈列品变成库存品,不少像他这样的陶艺家不得已而成为代人做壶的“枪手”。凡此种种,使得中国紫砂艺术品市场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中国是一个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大国,早该对紫砂艺术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壶道,其实不然。究其原因,难以形成小壶大文化的关键问题,就在于缺乏应有的艺术定位,说白了还是对紫砂壶这一国粹缺少善待之心,要么挑高价的拍个回去当收藏品,要么捡便宜的买个回去当喝水的家伙,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则少有琢磨。
页:
[1]